一種為滿足自身的,可恥又惡心的行徑,他們想要這種,便間接影響了女性對自己的認知。
武周武則天時期。
武則天冷笑一聲,從聽到現在,天幕帶給她的震撼接二連三,到這里,簡直想為天幕叫一身好。
可知她稱帝之初,又有多少指摘和痛罵。
這男人的惡意,她可深有體會。
可就算不是惡意,也依然有那諸多反對之聲,想到此,武則天搖了搖頭,心有嘆息,誰讓她是“女子”身份
誰讓女子本弱,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我們現在講究男女平等,可是封建禮制之下,可是男尊女卑的社會。
武則天一頓,驟然睜了睜眼睛,男女平等
后世是男女平等
這簡單四個字,也不知鉆進了多少女子心中,又引起了多少波瀾與驚詫。
而一部分男人倒是也變了臉色,只是心中如何作想,就分辨不請了。
男尊女卑的社會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由此產生,如果將女子的腳纏裹成三寸金蓮,那女性在勞動和生產方面必定會大受制約,于是只能被困守于家中,甚至連站立,行走都要扶墻靠壁。
由此一來,這樣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豈不是順理成章了
還有,這也讓“男強女弱”這一觀念成了鐵定事實,比如女性如果有什么不滿,想要反抗,又或是私奔之類的舉動等,那恐怕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從此也便是只能忍氣吞聲,聽任擺布了。
這就是父權制社會對女性施行的壓迫和控制,而這種壓迫和控制也確實是收到了實際功效。
另外宋朝理學大師程頤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觀念。
從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話,竟是被人奉為金科玉律,而為了不讓女子失節,為了徹底奉行這一觀念,那么將女子纏足,使得女子不利于行走,自然而然也就更容易被管束和控制了。
可以說,宋朝理學也是推動纏足產生和興起的原因之一,甚至有記載
程朱理學中的“朱熹”,他就曾在主政地區強制推行纏足
聽到這里,士人學子無一不驚。
程朱理學
程頤朱熹這二位不是
理學起源于北宋,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以及張載,其后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
程朱理學,也是儒家流派的一種,由南宋朱熹完成了對于新儒學的改革。
程頤提出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一觀念,朱熹也格外認同,還有程朱理學的“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等觀念,現在已經被批得體無完膚,這兩個大儒,放到現在,算不算也是“失節”了
也不知道這二位要是知道現代對他們的痛罵,究竟會作何感想
作何感想他們現在就已經知道了
二人齊齊大變了臉色,不止是他們,還有推崇理學的諸人,被提到名字的每個人。
被后世痛罵,批得體無完膚
身后之名竟是如此,他們如何能甘愿接受
元明將理學發展鼎盛,理學也由此成了統治者御下操控人心的手段。
而且這些話,這些觀念,簡直被歪解扭曲得更甚。
就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話,程頤雖然反對寡婦改嫁,但是呢,請注意程頤這段話所針對的所有男女并非僅指女子他的意思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