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破除迷信的舉動,對當時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漢朝未央宮。
聽到這里,劉徹先是挑了挑眉
漢光武帝劉秀那個東漢的開國皇帝,將呂后牌位移出太廟的那個
如此謚號,倒是讓他有些意外和驚詫了。
不過天幕并未為此停留,還在繼續往下說道
哪怕鄧綏身體有恙時,仍是不求鬼神,如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秋,鄧綏身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但是鄧綏聽到后,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掖庭令以下,不得說“代為受命”等言語。
于是左右侍從皆痛哭流涕,感嘆太后遭遇大病,不顧自己,而念萬民。
后來鄧綏病愈,史官認為是感應了上蒼。
再有國家有難時,鄧綏振災自救,并不求鬼神
按照舊例,年末時要對遣歸的衛士犒賞酒食,舉行驅陰導陽驅除疫鬼的大儺儀式,但是鄧綏認為陰陽不和,戎馬干戈迭起,詔令宴會上不要設戲作樂,裁撤掉一半驅逐疫鬼的男巫,一律不用象、駱駝等,最終使得豐年恢復如初。
這等見識和想法行為等等,不得不說,對比那幾個將災害歸罪于鄧綏身上的大臣等人,當真是高下立見。
再次被提及的眾人“”
真的有種臉都被打了好幾次的感覺。
丟人啊。
先前我們提到過蔡倫和張衡
自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鄧綏成為皇后時,便下令郡國進獻紙墨,當時蔡倫出任尚方令負責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各地進貢紙張,為蔡倫改進造紙術了物質條件。
除此之外,鄧綏還鼓勵蔡倫進行改進造紙術的實驗,資助他的研究工作,密切關注相關進展。
直到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蔡倫成功造出“蔡侯紙”。
而在蔡倫取得成功后,鄧綏便在宮廷中推廣“蔡侯紙”,這標志著紙在帝國高層的第一次露面。
所以,如果說蔡倫是使得紙廣泛應用于書寫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師,那高瞻遠矚的鄧皇后,則是促進紙和書寫結合的媒人即紙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被廣泛運用的書寫材料,除了要感謝蔡倫的工藝外,還要感謝鄧綏的先見之明。
必要的眼界和支持,確實也少不得啊。
這般聽下來,這位鄧綏的功勞,可真是越來越不得了了。
而且這還沒有完
再有就是推動渾天儀,地動儀等發明問世,自然也是有鄧綏的功勞在。
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主政的太后鄧綏用公車把張衡請入朝任命為郎官,后拜為太史令,而后張衡得以在史官位上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發明創制了獨飛木雕,渾天儀,瑞輪蓂莢,漏壺等。
其中特別是以水為動力的渾天儀,在旋轉時的星宿出沒與大自然完全相符,朝野為之轟動,只是渾天儀巧奪天工,但偏偏一些跳梁小丑躥出來說它是淫巧之物,旁門左道。
可鄧綏卻銳意改革,給予張衡充分的欣賞和信任。
后來經過反復研究和實驗,張衡成功研制出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以及測定風向的侯風儀。
其中渾天儀發明者據說是西漢時期的落下閎,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而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渾象則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
一邊說著,天幕一邊展示出了相應的儀器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