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樣一位天才般的奇女子,卻要那么早就離開人世若是她還能繼續在這世間,又能達到什么地步達成什么成就又是否能再推動和改變什么真是可惜太為其可惜心痛了啊。
雖然王貞儀的一生很是短暫,但她的一生又何其絢爛。
如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王貞儀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
我們先來講講王貞儀在數學領域上的相關成就
其中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
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是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是直接在桌上排布等。
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作“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
另外算籌在我國其實起源甚早,如老子中就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
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
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
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除此之外,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也都認為容易了解。
一邊說著,天幕之上則一邊有著相關的畫面展現以及演示。
這引得歷朝歷代下許多人都瞬間拿起了紙和筆,也在做相關的記錄。
不過若是能得到王貞儀那三卷書等,那就更好了,畢竟天幕之上所展現和演示的范疇還是有限。
但哪怕只是這樣,也是沒得說。
否則他們又如何能從其他地方得到這些
還是得知足才是。
再說與探索自然相關的
我們已知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以及下半球的人為什么不會傾斜和摔倒呢
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問。
可是在18世紀末葉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摔倒的問題。
唯有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
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嗎
這就是說,人們生活的地球,處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間之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所以王貞儀正確的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
這在當時的社會,可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認識。
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區別,知其然不難,可知其所以然卻不簡單。
可見這位王貞儀足以有探索求真的精神。
別人很少考慮的問題,王貞儀卻能仔細研究,并且做出通俗解釋,足可謂是難得了。
對于此女子,就算大多數男子也不能說些什么。
甚至有男子不禁搖頭嘆息道
“如此女子,不管放在什么朝代之下,都當是無法泯滅于眾的存在,也必然是令人敬佩和贊嘆的存在。”
“誰說不是呢。”
“哎,諸位,可見這女子之能力確實也不弱啊。”
這倒是越來越無法反駁了
王貞儀29歲短暫的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
她精通地理,數學,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
還有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