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劉肥對自己的新外號滿不滿意,總之他的“威名”已經足以讓諸侯國小兒止啼,讓那些“惡人”人噤若寒蟬,更無人敢再私下議論朝廷之事。
于是,在萬眾一心的呼聲下,在天降祥瑞的光環下,呂雉終于同意登基為帝,并選在惠帝三年秋,九九重陽日舉行登基大典。
國號依然為漢,這是呂雉在看到后世直播時,看到兩千多年后的華夏人,以漢為族名,可以想象,哪怕當初未竟之志,依然成就了大漢在當時世界的威名和地位。
大漢是后人的驕傲,其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勞。
陳曦告訴她,哪怕后世有不少人罵她是毒婦,可司馬遷仍在史記中記載“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對她的政績給予肯定。
沒有她打下的基礎,也沒有后來的“文景之治”,更沒有充實的糧草和國庫支持漢武帝三十年征伐,使大漢揚威四方,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這大漢,本就是她與劉邦一起打下的江山,她要做,就做大漢的女帝。
經過這兩年的培育和推廣,不僅土豆和紅薯玉米作為高產抗旱作物開始推廣,新型的農具和育肥方式也由勸農官推行到全國各地。
當然,作為朝廷直轄的選派官,勸農官帶著新型農具先去的是朝廷直屬的郡縣,至于各諸侯國,想要學習新技術和新農具,就得先派人去長安學習,或者從長安新開的農具坊購買這些犁鏵鋤锨等農具。
讓諸侯王比較愁的是,派出去的人,學著學著,可能就不會回來了。
尤其是這些去學農學工的,本是底層的匠戶,到了長安之后,開了眼界,在學習過程中若是能得到長安工坊農場的賞識,那就有可能一步登天,留在長安做事,甚至還有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術,從底層的匠戶,躋身仕途,成為勸農官乃至工部的技師,便有了改變門楣命運的機會。
越來越多的人才,開始從全國各地朝著長安集中。
就連各地的貴族和富商們,也從原來被劉邦強迫遷徙到長安定居時的避之不及,甚至改名換姓隱居山林,到如今主動攜家帶口前往長安定居,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更好的教育機會和成長環境。
所以,不光是底層的百姓不斷流出,連中層的學子地主商人和上層的貴族世家們都開始朝著長安轉移,這是諸侯王們一開始都沒想到的。
就連劉恒這樣將稅率降到三十稅一,完全貫徹無為而治的代國,人口也在不斷流失中。
沒辦法,呂雉雖然并沒有將他除國降等,依然保留代地的封地,可趙國沒了啊
原來的歷史上,劉如意死后,趙國先是封給了淮陽王劉友,后來劉友被幽禁而死,改封為幽王,這趙國又封給了梁王劉恢,結果沒多久因為寵妃之死而殉情自殺趙王這個封號簡直像是有毒一樣,從張敖到劉如意到劉友劉恢,沒有一個得到好結果的。
所以這一次,呂雉在“戚如意”死后,就根本沒再分封趙王,而是直接將趙國按照郡縣劃分,分成了六郡四十八縣,由朝廷直接選派官員前去接管。
而原來趙國的官員,則統一召回長安后,重新進行培訓和選拔考試,再重新分派到其他地方為官。
其中有不少被分去了江東郡和膠東膠西瑯琊郡,在見識了砍頭王劉肥的大刀之后,這些異地當差的官員們也都老實下來,知道約束家人,小心做事,免得一不小心,那砍頭王的大砍刀就要落在自己的頭上。
可就算這樣,大部分人還是覺得日子比以前好過得多了。
畢竟,原來就算是貴族人家,能以麥豆為主食,蘿卜白菜加腌肉,就已經是很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