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張良,漢初三杰,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之后,父祖曾在韓國五朝為相,少年時就曾行刺秦始皇,后來習得太公兵法,成為劉邦的首席智囊。
劉邦搶先進入關中,“約法三章”,是他出的主意,奠定了劉邦的人和基礎。
鴻門宴若無張良在側,說動項伯保護,劉邦就死在了“項莊舞劍”之事。
不聽張良勸阻,攻下楚都后就飄了的劉邦被項羽反攻導致全軍覆沒,家人被擒,只剩下十幾個人逃走,卻靠著張良的“下邑之謀”策反英布、聯絡彭越、重用韓信,終于扭轉戰局,獲得楚漢戰爭勝利。
大漢開國功臣無數,戰功赫赫的大有人在,可能在立下戰功之余,還能在劉邦手下全身而退的,只有張良。
就連曾經和劉邦稱兄道弟,從沛縣一起打拼出來的蕭何,到最后也是不惜自污聲名,還去牢獄里走了一圈,最終才能死于榻上,保全家族名聲,而不似韓信那般,不僅自己英年早逝,還連累三族被誅。
只有張良,在大漢正式一統天下后,就從“帝師”的位置退了下來,借著身體病弱和潛心修道之名,逐步退出朝堂,很少參與劉邦清剿開國功臣的謀劃,也以“疏不間親”之由回避皇室爭斗,直到蕭何給呂雉建議,讓她找到他求助時,才給出了個主意,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
這一計,徹底擊垮了劉邦的易儲之心,穩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可誰能想到,劉盈這太子穩住,皇位到手之后,居然沒當兩年就能禪位給呂雉了呢
張良起初不解,在看過天幕神諭后世之事和呂雉下令開荒種植高產新糧、魯元公主造紙、開辦太學書院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他不再遠游,而是留在長安,想要看看呂雉母女到底能將大漢變成什么樣。
結果就被呂雉拉壯丁成了太學書院的院長。
其實也不能算強拉壯丁,張良從看到元紙的制造術,到雕版印刷,就已經見獵心喜,自己還親自上手雕刻了一版太公兵法,要不是體力不支,他甚至想連和韓信一起整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書都雕版刻印出來。
尤其是韓信親自著作的三篇兵法書稿。
這也是呂雉親口向他提出的囑托。她雖不能讓韓信死而復生,卻可以借由保留他的著作,請張良代為傳授,將他的兵法戰術思想傳承下去,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畢竟,在原本的歷史線上,韓信親筆所著的兵法三篇,早已遺失,后世之人只能從他的輝煌戰績中去想象他的軍事才華,卻無法親眼看到他的著作。
這一次,有呂雉親自下旨,張良執筆為韓信兵法做序,刻印留存在太學書院中,供所有有心于此的學子借讀,再也不會讓他遺失在混亂之中。
這種事,張良自然無法拒絕,甚至樂在其中。
當初他和韓信將一百多家兵書整理歸納總結,形成三十五部兵法集注,還整編修訂了軍中律法,在韓信死后,這些都留在他那里,直到如今,終于可以重見天日。
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想到,劉盈會拿一份征討匈奴的戰略方案來向他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