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
七月十一日,貓兒莊戰役慘敗。消息傳回京城,朱祁鎮公開表態要去親征。眾臣紛紛上書勸誡,為什么不能親征的理由,在諫文里寫得很明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作戰常識。此次戰事忽起,給大明準備的時間太匆忙了。
以吏部尚王直牽頭,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于謙等聯合上書。希望皇帝在后方京城掌控全局,確保補給順利抵達前線。
另外,必須考慮到御駕親征存在讓皇帝陷入危險的可能性。
當時,朱祁鎮只有兩個兒子,朱見深不滿兩歲、朱見潾剛過一周歲。一旦皇帝身死,誰來繼位
想要效仿祖輩親征,先睜大眼睛看清楚以往的情況。
朱棣外面征戰四方,是從小在沙場上打出來的本事,更有朱高熾在南京壓陣。
朱瞻基剛剛繼位去平定朱高煦謀反,他有十年的征戰經驗。
朱祁鎮兩個必備項一個不沾,你去前線送了人頭,誰來當新君
當然了,諫文不會如此直白,而說是以宗廟社稷為重。
對此,朱祁鎮不以為意。
他沒想過自己會輸,沒有留下立太子的口諭,只命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
七月十四日,正式下達軍隊動員令,定了出征的名單,著手準備作戰所需物資。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帶隊,召集了二十余萬人的兵馬就從京城出發了。1
咕咕我在讀這段歷史時大為震驚,一度以為看錯數字。
哪怕我的軍事知識儲備貧瘠到趨近于零,但只要尚有一點點數學能力,用腳趾也推測以明朝當時的統籌能力無法用“兩天”完成“二十多萬人”的完美軍事征調。
由此反觀朝臣的勸誡,說得非常有道理。
不是瞧不起英宗,而是真需要皇帝把控軍需補給。
皇帝留下可以分批召集兵馬,對其進行充分軍事動員,有條不紊地進行反攻。
朱祁鎮無視這點,帶著準備不充分的隊伍出發了。
還讓一大批官員同行,比如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壄、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等等。
從職位能看出來,這批人就是明朝高層官員,文臣武將都含括其中。
是不是會有觀眾朋友與我一樣好奇,他帶那么多重臣出征是為什么啊不只武將,也有文臣,幾乎把朝堂中堅力量一鍋端過去了。
是為了聽取他們的建議嗎
荒謬的地方來了
朱祁鎮把這群官員帶出去,根本不是要他們出謀劃策,反而讓王振把控指揮權。
不理睬眾臣,要從何談起
明史中多處記載。
大軍出發后,半途就出問題了。
此前擔憂正在一一應驗。軍隊沒到大同,糧草先不夠吃了。
當隊伍在暴風雨中抵達了宣府。
前方又傳來壞消息。七月十五日,西寧侯宋瑛與武進伯朱冕領兵去陽和口抗擊瓦剌,如今幾乎全軍覆沒。
記住宋瑛與朱冕,后面還會提這兩位。
抵達宣府的大軍收到噩耗,怎么可能沒有反應。
前線再度傳來明軍慘敗的消息。表明情況危急,此時不容失誤,真不是沒打過仗的新手能率兵出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