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改變作戰策略還來得及。
眾位臣工懇請皇上班師回朝,但王振絕不同意。
戶部尚書王佐與兵部尚書鄺壄,兩人被罰跪在草地上。一直跪到晚上,也沒能見到朱祁鎮讓他回心轉意。
這時,王振的黨羽,欽天監正彭德清也站出來說話了。
他指出宣城的大風大雨是不吉天象,不能再讓皇上繼續往前去。前方大兇,恐怕會危及皇上的性命安危。
當王振的同黨開始反對他,足見事態危急到了身處懸崖邊緣的地步。
王振是怎么回答的
明史記載,他說「爾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
非常直白的字面意思。
你知道個屁絕不退兵,朱祁鎮如果必遭一劫,那也是他的命。
王振此番言論,足以稱得上大逆不道。
朱祁鎮卻沒有懲處他分毫。
說他被王振脅迫不,那就是他的本意。
朝野俱言王振專權,但要問誰給他的權力
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敢直接罵王振背后的朱祁鎮。
朱祁鎮二十二歲了,不是兩歲的小孩。
八歲繼位,朝堂上多的是能臣。他有足夠的機會與時間去學做君王。
他偏心的宦官并沒有偽裝成忠臣。
于謙被冤枉入獄案、張輔家的佃戶被害案,王振與喜寧的作奸犯科的行為無人不知,并且是皇帝最終親自下的判決命令。
朱祁鎮知情卻屢屢徇私偏袒,就是他給了宦官們權力。
王振在出征后的種種行為,直接反映出朱祁鎮的決策方向。
這樣做究竟是什么心理
自信爆棚,認為親征就能讓敵軍消失
讓眾臣瞧一瞧皇帝多厲害,打臉這些不讓他出征的大臣,讓眾人臣服嗎
或是騎虎難下,不打不甘心。既然出了京城,不管前方怎么困難都要打嗎
無論如何,大軍繼續前進。
八月初一,從京城出發半個月后,大軍抵達了大同。
八月初二,有個本該死了的人出現了。
前幾天,宋瑛與朱冕戰死陽和口,那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躲在草叢中活了下來。
他與王振交好,匆忙前來匯報戰況。說的都是大實話,絕對不能再往西北走了,真會死人的。
眼前無路想回頭。
直到此刻,王振終于慌了,想要往回退。
從不論死活地往前沖,變為往回撤退,只是在短短一天之間。
朱祁鎮做的軍事決策就像是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御駕親征如此,退兵撤退亦是如此。
撤退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