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與朱元璋不由揉了揉太陽穴,猛眨了好幾次眼睛。番邦文字像蚯蚓一樣扭著,看得人眼暈。
在咕咕上回講歷法時,已經得知后世以陽歷作為普遍紀年方式,而那玩意是從西邊傳來的。盡管有這個概念了,但是當看到這一串縮寫,極度不適感立刻涌了出來。
憑什么啊
為什么要以基督出生沒有作為坐標定位
嬴政如果番邦人一定要找個人作為定位點,朕可以
朕很大度,就用朕死的那年幫他們記憶。別搞bc\ad四條長相不一樣的蟲字符號,改成“始皇前”與“始皇后”,清晰又好記。
朱元璋出生晚,難道就占不上便宜了不行,總得想辦法在世界歷法上占有一席之地。
后世認為工業革命是分水嶺,以此為基點,人類歷史發生變化。
那就從這里入手。自己應該看不到那天了,但大明等得到推動工業革命。就讓“明前”與“明后”為代稱,明朝成為一個新時代的標準點。
不論觀影者怎么暢想,水鏡都在平穩播放著。
b所示的“距今”,是考古學上的年代標記法,標準年選擇了1950年。
理由有兩個。
其一,碳十四年代測定法是1949年建立的,1950年起被批量運用。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么國際考古學大會一致通過以1950年為標記法元年,就是一種紀念日的感覺。
另一個理由,看似與考古無關卻也有關。
碳十四檢測年代,主要是測量碳元素c14與c12的比值,那么什么會大規模影響自然界中的碳元素變化
答,核輻射。1945年,美國成功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后來,我們都知道的隔壁的小日子吃了兩顆。五六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規模核試驗出現。
受到核輻射影響,碳元素數值波動異常。
1950年被認為考古學上計數標準年,也是在說要排除這樣大規模的干擾因素。
隨著這句話落下,只見水鏡里切上了幾張黑白照片,顯示核爆后的場景。
嬴政與朱元璋當即眼神一凝,不由目瞪口呆。這就是后世的軍事技術嗎
朱元璋更是心頭猛地一沉,為什么是美國先搞出了如此可怖武器。
他越發感覺到了危機在逼近。終是懂了為什么陰陽合歷被陽歷取代,更窺見了潛藏歷法變動在此之下的國家動蕩究竟有慘烈。
肩上更是有萬斤重。
他更加懂了,明朝站在歷史的岔路口,所做出的選擇有多重要。不同的選擇會帶來如何的天壤之別。
水鏡
收咱們返回來看巖土中的植物數據。
這組巖土數據能夠對應到的時期,分別夏朝、商朝、商末周初、戰國末年、明朝的三個年份、清朝與現代。
再看不同的孢粉數據,分別體現出當時的氣候干濕程度。
其中有一組孢粉數據很顯眼。
木本植物花粉急劇減少。與此同時,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的迅速增加。它意味著當時氣候的異常干旱,到了特大旱災的程度。
好,來做配對了。
時間線是一份數據,孢粉數值是另一份,它們能組合成一張表格,看出各個朝代的氣候情況。
問,哪個年代是老倒霉蛋,遭受了特大干旱
水鏡前。
嬴政舒了一口氣。很好,選項里就沒有大秦。
朱元璋忽然迎面中了三箭。
九選一,大明還占了九個年份里的三個。難道真是大明會遭遇特大干旱。不,他不信自己是老倒霉蛋,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