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雖然距今還有兩百年,卻也只有兩百年了。
如果說朱祁鎮之亂是,不讓他坐上帝位就能避免,但要應對小冰期造成的天災必須提前許久布局。
就以一件小事來說,推廣某種耐旱植物,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水鏡持續播放著
此前提過,小冰期持續幾百年,期間不是一直低溫。氣候呈現出波動性變化,有過幾段時間的溫暖。
溫暖時段,人們活得還不錯,彼時的明朝有過一段時間的盛世之治。
然而,我們把它放到長時段的歷史視角去觀察,會發現這種盛世美好之下實則暗藏殺機。
這要怎么說
在座的觀影者都不傻,很快想到四個字人口危機
哪種殺機就是人多地少。溫暖時段,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上升。有的吃,能供應得起更多人的口糧,某一時段生孩子多了。
萬歷年間,明朝人口數量約有兩億。
人變多了,可耕地面積不變,分到的口糧少了就會尋找其他賺錢方式。
以江南地區為例,改變田間的農作物品種。從以往只種水稻,改為種經濟類作物棉花或桑樹。賣出這些作物換得銀錢,以此購買其他地方的糧食,看起來是良性循環。
此處先不論明后期的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農民們能賺到幾個錢,就說后來氣候快速變冷帶來的問題。
小冰期不僅是溫度變化,更是引得整個氣候系統異常,例如太平洋風向體系驟變。
當時,遠航船只都以風力為動力,風向亂變,跨洋航行非常艱難。
明朝中后期官方不再組織下西洋,但是民間遠航貿易不停歇,江南的經濟作物所制作的布匹、絲綢遠銷海外,令人收入不菲。
江南農民依賴于經濟作物過好日子。
當冷期到來,宛如多米諾骨牌的倒塌,一環亂了,環環亂了。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今天翻船明天沉船,嚴重絮亂了貿易市場,掙錢養家成了奢望。又有一大批人吃不飽飯,再陷入戰亂循環。
由此可見,明朝的崩潰是全線式的,從北到南,從內到外。天災,接二連三,轟炸式輪番到來。
這樣的天災,假如是他們去面對,能夠挽救大明嗎
從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其余觀影十一人,心中都不免冒出這個問題。
答案很殘酷,難,太難了。
想要改變危局,需要提前布局多年。理由太簡單了,填飽肚子的糧食是無法憑空變出來的。
正想著糧食,就聽水鏡提到了農作物。
水鏡這個時候,有人就好奇了,不都說明朝年間傳入了的美洲高產作物,怎么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這就聊一聊。
朱元璋豎起了耳朵。提到種地,他來了精神。是不是能把這些作物提前引進種起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