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等等。
他也曾參政,首創了宗室入仕之法,試解決明朝后期嚴重的宗室問題。
明后期宗室數量龐大。其中或是兼并土地肥得流油,或因無法科舉做官又不得經商的祖訓而凄慘度日。
何喬遠敢于觸碰這種痼疾,他的下場卻是得罪肅王之子,只因奏牘不恭之罪就被貶去了廣西。
萬歷年間已經進入明朝災荒期,對于一位在朝廷有名有姓官員寫的高產作物文章,當時又引起了多少重視
答案是沒多少。
無獨有偶,錯失的機會不只一次。
引進番薯的途徑之一,是福建商人陳振龍與陳經綸父子從呂宋得到番薯藤帶回大明。上書福建巡司金學曾,請其在省內推廣試種。
陳經綸在種植甘薯時,又發現了一種滅蝗蟲的方法。
他發現鷺鳥會吃蝗蟲,但不易人工飼養,就用家養的鴨子來代替,這就有了養鴨除蝗。寫成了治蝗筆記,詳細記錄甘薯田養鴨治蟲。
明廷有重視過嗎鴨子治理蝗災需要慢功夫。崇禎年間蝗災肆意,倘若提前布局又會如何
又一次,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才發揮其功效。
陳家后人陳九振在蕪湖做官,將祖輩傳下來的養鴨蝗術推廣出去,后來在清朝書籍中常見此法。
比如治蝗全法就收錄此術,且記載使用效果。“咸豐七年四月,無錫軍嶂山,山上之蝻,亦一鴨七八百捕,頃刻即盡。”
回望大明,高產作物、滅蝗方法都送到了眼前,為什么硬生生錯過
或許,有一件事能給出我們答案。
萬歷年間發生過一起水稻事件。
徐貞明上書皇帝,希望在北方試種水稻,他有了讓水稻在北方增大產量的方法。
這樣做好處多多。能減少漕運送糧的途中損耗,更能增加北方百姓的糧食收入。
我們知道萬歷年間已在十七世紀全球小冰期危機之始。糧食多多的,聽起來該是被采納的良策且立刻執行。
事實確實卻極為荒唐,部分北地大臣圍而攻之,極力反對北方水稻種植。因為一旦成功,北方就要分擔原本部分南方的運糧任務,其賦稅額度必增高。
不改變,是對當下既得利益者最好的選擇。
對于大明來說,這種選擇不是一次兩次,而是許許多多次當革新之物到來時選擇了打壓。
萬果皆有因,萬歷朝結束的二十四年后,明亡。
如今再看明之亡,是不是亡于天公不作美的小冰河期,想來各位觀眾朋友們心中自有答案。
補一句,這種北方種稻方式也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朝,雍正全面推行了前朝徐貞明的方案。十余年后,京津與河北水稻成片。
因此,大明在責問天道公或不公之前,不妨先問究竟有沒有盡到人事。
下集見。
水鏡前,一時寂靜。
這一句句都是罵到了朱元璋頭上,誰叫大明的開國皇帝從前就缺乏這種革新理念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