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好頭很重要。
朱元璋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這點。
那本皇明祖訓燒得及時,是把他過往的極度保守給焚毀成灰。
“咕咕說得好。大明之亡,多于天災,是從開頭就錯了。”
當下,朱元璋主動表態,是為給今日的觀影者們壯壯膽。
他以前殺的臣子太多了,如今朝臣失了敢于針砭時弊的膽氣,但銳意改革最需要正是逆流而行。
“朕老了,沒幾年能活了,這是事實。”
朱元璋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讓大明從一開頭就走上敢于創新變革的路,是朕死之前的最后心愿。愿諸位協理幫扶,助朕達成心愿。我們先看評論。”
評論區總能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有價值的建議。
評論
吃貨力量大我來補充一下,美洲三兄弟被哥倫布帶回歐洲后的待遇,其實一開始也沒好到哪里去。
番薯,歐洲從頭到尾都沒把它當做主流食物。一方面因為氣溫,歐洲多地的氣溫偏低,而番薯喜溫怕寒。
真不是地圖炮,歐洲和我們比,真是缺少了一些種植技能在身上的。我國清朝解決番薯越冬困難,歐洲沒去解決問題。
后來餓得實在有需要了,退了一步大面積種土豆,因為它好種。
再說番薯的口感不符合歐洲人的喜好。其實歐洲在某些方面很保守,以前一直吃的是小麥,沒有食用塊根類食物的習慣。不合胃口就不吃,這種理由哪里都適用。
類推到土豆,它一開始也被狠狠歧視,叫它“惡魔的植物”。
雖然近代自然科學體系產生于歐洲,但那里也是迷信思潮狂涌的地方。
因為土豆長在地下,看不清生長過程,與傳統的蔬菜生長方式不一樣,它就被打上邪惡有毒的標簽。被扣上惡魔的帽子有多慘,參考獵巫事件就更懂土豆在食材界的地位了。
有時候覺得真的很諷刺,歐洲貴族們一邊說土豆邪惡不能吃,但另一邊喜歡土豆開的花。馬鈴薯花風靡許久,是珍貴觀賞類花卉。
土豆上餐桌還要到十七世紀,農民發現它長得快且很管飽,同時還能逃過官方征稅。當時,大災荒與戰亂反反復復出現。窮人實在餓狠了,哪管食物邪惡不邪惡,先吃了再說。
等到十八世紀,普魯士德國前身國王腓特烈二世是歐洲第一個主動推廣土豆的君主,上流社會才開始正眼看土豆。
當時在打七年戰爭。
法國的藥劑師帕門蒂爾所屬軍隊被普魯士俘虜,他在監牢里被關了三年。吃的牢飯是大雜燴湯,食材包括土豆,發現它很管飽。等被放回法國后,他就開始推廣種植土豆。
那個時候,路易十六放開糧價,不讓政府管控了。面粉價格飆漲,多地發生大騷亂。帕門蒂爾抓住機會,游說用高產土豆補足小麥短缺以而結束騷亂。
為了快速打消人們對土豆的迷信厭惡,搞了一出越禁越愛。
讓路易十六在巴黎近郊劃出試驗田,且立牌子說這是皇家作物,偷盜者將被嚴懲。
越禁越偷,附近居民好奇去偷嘗。皇家實驗與民間風起,土豆就在法國漸漸推廣開來。
然后,人們發現土豆可以有很多種烹飪方式,吃它的方法不少,慢慢地成了歐洲主食之一。
至于玉米,不像土豆故事那樣先抑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