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番”、“洋”,哪一項用來命名漢朝引進的外來作物1
嬴政果斷地選了“胡”。
此前水鏡提過明朝引入的美洲高產作物之一“番薯”,所以“番”姓先被排除。
西瓜是唐朝末年引入,“西”姓也要存疑。
剩下的“胡”與“洋”有什么區別
洋,顯然有著走水路的含義。排除法之后,“胡”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水鏡
公布答案,應該選a“胡”姓。讓我瞧瞧彈幕,絕大多數觀眾都選對了。
來看一組“胡”姓外來作物的例子,放圖片16jg。
胡瓜黃瓜、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蘿卜、胡椒。
這六種都是如今餐桌上的常客,前四種在張騫鑿空西域時被引入中原,后兩種在唐朝年間引入。
為什么今天對它們的習慣性稱呼有所不同前四者慣稱其括號里的名字,而后兩者繼續冠以胡姓呢
謎底就藏在傳入時間里。前四者在漢朝傳入,后兩者在唐朝傳入。
從漢亡到唐興,兩個朝代間隔了近四百年。期間經歷了混亂的三國、魏晉南北朝,還有隋朝。
其中,石勒建立的后趙政權崇胡重夷,繼而下令避“胡”諱。太平御覽趙錄所記載的“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
胡姓的外來農作物們也沒逃過這輪改名風波。
相似改名風波在隋朝又來一次。在杜寶的拾遺錄中可以找到相關記錄,比如“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為黃瓜”。
經過這兩輪的避諱,漢朝傳入的外來“胡姓”農作物就有了我們如今熟悉的名稱。
此前提到走陸路從西邊傳入農作物的朝代,一集中在漢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間引入的物種逃過了前兩次的避諱,也就繼續著“胡”姓。
做個歸納,胡姓農作物,多是從北方或西北而來。其引入中國時間早,大部分在漢朝年間。
再看選項c“番”姓,它是繼“胡”姓之后,另一大外來農作物家族。
恰如廣為人知的“番薯”,此類作物多是美洲傳來的,時間集中在明朝年間。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麥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這一批農作物的命名較為駁雜。因為引入時缺乏統一的書面語,各自都著不同地區的別名。以辣椒舉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從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與“番姓”農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張騫鑿空西域,獲得大漢朝官方支持,命名較為統一。
后者起于歐洲船隊抵達明朝,從民間多點散發式引種。
真正成規模種植需等到清朝年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名稱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過留影,雁過留痕。不同朝代的氣象與底色亦會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從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之中窺得一二。
鏡前,嬴政與朱元璋不約而同地點頭。
兩人立刻開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動引入的農作物該冠以什么稱呼呢這個問題記錄下來了,繼續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