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眼睛一亮,這事要細說
就聽水鏡子播放著
三國志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麻油作為火攻輔助武器登場。
齊民要術描述了漢朝榨油使用芝麻、麻籽、蕪菁等植物。它也記載了目前可查的中國第一道炒菜,即銅鍋例做出的芝麻油炒雞蛋。2
不過,炒菜的普及過程很緩慢。
一方面是榨油術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受限制于無法低價規模性生產導熱性好的炊具鐵鍋。
直至宋朝,炒、煎開頭的食物才越來越多,而用到的食用油也多是芝麻油。
夢溪筆談“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也許,有人好奇古今大不同。
如今吃的食用油多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為什么芝麻油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獨占鰲頭大豆從先秦就開始廣泛種植,大豆油在古代怎么不是油王呢
原因簡單,這取決于植物本身的含油量與當時提取油脂的技術水平。
明朝末年的天工開物對各類常見含油作物進行研究分析。
以當時的技術,測出含油量排在榜首的是芝麻518,而大豆只有156。換算成出油率,芝麻是333,大豆只有75。3
這就是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植物食用油多用芝麻的原因。
元朝,越冬型油菜傳入中原。
菜籽的出油量雖不及芝麻,但也能到25。漸漸,菜籽油也占據了食用油市場的部分份額。
等到清朝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含油量相對較低的大豆后來者居上了。
憑什么呢
自然是憑借榨油技術升級。有關古代榨油術的變化,涉及機械制造,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關于大豆,它能引出的不只是機械變革史。
本集加更閑聊的一桌菜,僅剩最后那盤皮蛋豆腐沒有講,而豆腐亦是使用大豆作為原材料制作而成。制豆漿易,制豆腐就需神奇技術,需打開化學世界的大門。
既然有關大豆的故事一兩句講不完,會分散到之后的視頻里再談。
我真沒有隨意挖坑。請大家期待下個新主題砸開煉丹爐,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學。
下集見。
嬴政緊握毛筆,只覺一股氣不上不下地卡在嗓子眼。他期待的具體煉油方法,竟是被放到了以后再談。
不僅如此,前幾天靈光一閃把豆漿給磨出來了,正想要聽聽大豆的其他妙用。為什么這集視頻偏偏斷在此處豆腐實圖已經放出來,具體制造方式也要等下集揭秘。
七天,還要等七天才能看到下一集更新。
化學又究竟是什么玩意
夜半三更時,嬴政只想大喊催更,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