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不是真的得天庇佑,應了那句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這會新一集影像會不會涉及如何制作更便捷更便宜的書寫材料
思及此,嬴政期待地看著鏡面,希望自己的猜測正確。
本次聊一聊與漢字有關的那些事。
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漢字傳承數千載,“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2
它承載了太多歷史,以不同個角度都能撰寫出不重樣的百萬論著。
本節目以短小著稱,必是不可能搞出讓咕咕死腦細胞的長視頻,就擇取幾個點隨便談談。
此刻,不看任何參考資料,讓你脫口而出漢字的演變過程,能想到哪些
有的人會先想到“倉頡”,傳說里倉頡造字。他以文字創造者的身份被記載于多部古籍之中。
文字的出現有多重要
那是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一道分水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志,意味著人類從原始階段跨入文明階段。
如今,我們已經明白「字」的創造不會僅僅出自一人之手。
不論倉頡有沒有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原型,或是后來人將古老文字創造歷史的所有意象集其一身,文字的威力之巨恰如淮南子所述“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對全國統一起到了積極凝聚作用。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各地講出口的方言語音不同,相互之間想要無障礙溝通交流,前提基礎是使用同樣的書面文字。
文字統一不是憑空來的。
現在我們能梳理出漢字的大致流變過程。
傳統認知中,一切似乎從甲骨文開始,然后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過程。
這種演變被概括出來時,顯得非常清晰明了。
假如有倒霉蛋穿越回古代某個時段,就會發現身處文字演變期的遭遇實則一言難盡。
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沒有系統金手指,要為不做文盲需要付出的努力值遠高于今天。
因為當時的文字體系主打一個詞混亂。
西周末年,諸侯們開始各自為政。
為了把周天子在諸侯國內的影響力降到最低,不只要搞自己的軍隊,也必須從精神文化層面下手。
春秋中期開始,不同地域的文字書寫風格差別已經顯露了出來。從大類區分為兩派,秦地與秦地以外。
關中本來是周朝的核心區域,宗室集聚于此,國都設立于此,文明發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域。隨著周平王的遷都,關中漸漸變得荒涼沒落。人口數量越來越少,不再被視為繁榮寶地。
秦國最初的封地在甘肅天水一帶,是周朝諸侯國之中地理位置最偏西北的那一個。
在周朝王室動遷之后,秦國漸漸向西周原本的核心地域關中平原進發,后來興盛于此。
由于這樣的歷史發展進程,在諸國文字體系的發展中,秦系文字受到西周文化影響最重,在形體上大致保持了西周晚期的風格。
秦地之外,變化就大了。
各國字體變得各不相同,沒有了舊時金文的莊重,而往清新方向發展。
請看圖片110jg
不難發現秦地之外的文字風格偏向簡潔。
其中也有不同情況。比如說齊楚吳越之地,在春秋后期流行過一種“鳥篆”或者稱“蟲書“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