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它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更像是圖畫。
學者們將其稱為文字的美術化。在創造這種文字時,特意把字體變得宛轉屈曲,而且加入鳥與蟲的意象,難以辨認出某個字是啥意思。
需要說明,鳥篆不是日常生活的書寫字體,更多被使用在署名或需要文字作為裝飾的場景中。
等到戰國,兩大派的文字體系繼續演變,分為了“秦國文字”與“六國文字”。
秦國文字仍舊保留了西周舊風,更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主要是朝著字形規整勻稱的方向發展。
我們知道漢字是象形字,造字之初是在描摹實物。
說文里提到“篆,引書也。”
引,指的是把筆畫拉長了,通過這種方式讓字體看起來更加均齊完鑒。如此一來,原本的象形程度就變少了。
秦地之外,韓魏楚燕齊趙六國文字的主流變化方向是繼續簡省化發展。
通俗講就是把字體結構與書寫筆畫雙雙減少。
部分文字改變后,完全看不出它與它祖宗存在任何關系,比現在的繁體與簡體的差異夸張太多。
現在,很多人即便沒有學過繁體字,但自帶繁簡轉化能力。
其中原因之一,簡體字脫胎于繁體字。哪怕筆畫少了,但字體結構相近,仍舊保留其象形精要的那部分。
戰國時期“六國文字”的流變方向卻不同,將整個字體結構都變了。
放對比圖,以「馬」字為例。
秦系文字傳承周朝舊形,仍能看出“馬”字是在描繪人類從側面觀察一匹馬的頭、鬃、身。
再看六國文字中的「馬」,以韓國為例,馬字被寫成了一個上添加兩道橫線,再無半點馬形。
穿越先秦,身處在文字體系混亂時期,假如不甘心躺平,而想要正兒八經地寫出文章,得把幾大國的文字都給認全了。
這種混亂狀態終結于始皇帝。
秦始皇一統天下,頒布了“書同文”政策,當時的主要目的與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相關。它的后續其影響力之深遠卻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
水鏡前,嬴政微微頷首,不由回想起一些幼年舊事。
自己記事起的前幾年在趙國生活,從看趙國文書再改為看秦國文書,對于同一個詞義不得不學兩套文字系統。那個時候就在想假如天下只用一種文字就好了,如今完成了童年的心愿。
水鏡秦朝時期,漢字的另一個重大標志性演變也發生了。史稱「隸變」,它是一道分界線,把漢字區分為古文字與今文字。
隸書,進一步減少文字的象形性,而加強了符號性。
主要從兩個方面改變,把古體字的勻圓筆畫改為有波折的筆畫,以及把某些合體字的偏旁簡易處理。由此,橫豎撇捺凸顯了出來。3
這種從量變引發了質變的突破,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完成的。
根據晉朝的四體書勢記載,秦朝使用小篆為官方文字,但篆書寫起來筆畫復雜,所以人們處理龐雜政務時會自然而然去簡化字體,逐步形成了秦隸。
有關隸變的開始時間,從現有考古證據能看出它不是從秦始皇一統開始,而是在更早的戰國末年。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記錄戰國末年與始皇帝年間事宜,其字體已經能看到隸變意象。
嬴政瞧著鏡面底部的字幕,它不是小篆,而是更加簡單的隸書。
結合咕咕列舉出的文字演案例圖來看,他毫不意外字體會朝著簡化方向一步步轉變,那更便于向更多人傳播知識。
水鏡說完漢字演變的重要節點,接下來就談一談承載它的器物。先搞一道無獎競猜題,以下六種材料,哪一項是漢字最早的書寫材料。
a甲骨、b青銅、c紙、d陶器、e竹簡、f絲帛。求一波彈幕,請把答案打在公屏上。盲猜也行。
鏡前,嬴政坐直身體。他不在乎最早的書寫材料,而關注六個選項所揭示出的最晚的書寫材料。
咕咕提到的「紙」,指的是什么神物呢4,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