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錢,甚好
朱元璋不善于錢財一道,所以他搞的大明寶鈔失敗了。缺啥就想補啥,期盼錢財相關內容的水鏡故事許久了。
此次水鏡出現在夜深人靜時分。
時近一更,已經宵禁一個時辰。沒有召開第三輪緊急觀影會議,只把朱棣給急召入宮。
“想來高熾會對此專題很感興趣,可惜他不在京城,無法第一時間觀影了。”
朱元璋想起離京一個半月的皇孫微服私訪團,從上報回來的密信,孫兒們對謀生賺錢的不易有了深刻領會。
朱棣聞言點頭,信中小胖子說他瘦了一圈,也不知道是否夸大了民間調查的減肥效果。
長子離開了一個多月,還真有點想他了。兒行千里,父也會擔憂。雖然希望朱高熾摘掉“胖”字,但也憂心小胖子會不會真的吃少了身體虛弱。
曾經,朱棣確實偏愛與自己一樣好武的次子朱高煦,但在繼承人方面始終更認可朱高熾。
如今,接受水鏡影像的洗精伐髓式洗禮,個人喜好也發生了極大變化。
為改革大局計,至少需要確保五六代明朝帝王順應大勢而為。
自己最多看顧到孫輩,更往下就需要朱高熾去掌控局勢。相關水鏡故事,早晚要全部傳于小胖子知曉。
當下,朱棣取出了筆記本,坐于朱元璋下首。
燃起幾盞明亮燈火,認認真真開始夜間觀鏡學習。同樣一段故事,每個人能聽出不同的感悟。
朱棣是帶著問題來觀影的。
此次說“錢”,他希望能獲得如何多搞些經費的靈感,那就不愁打仗沒軍費。或者,有某些辦法兵不刃血就擴大明朝疆域。
水鏡提到中國古代的“錢”,很多人下意識會想起“孔方兄”,即外圓內方的銅錢。
這種銅錢卻不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形態。如今,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
先來看考古發現。
在云南大理劍川鰲鳳山的墓葬中發掘出了海貝。據考證,其所屬年代約是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
若說云南到南海與孟加拉灣的空間距離相對較近,在黃河流域、巴蜀之地就是妥妥的內陸地區,發現了年代更早的批量海貝陪葬品。
三星堆遺址中的海貝,其產地多為孟加拉國灣至阿拉伯海之間的海域。
有“中國第一位女將軍”之稱的婦好,在其河南安陽墓地中出土了6800多枚海貝。
這些殷商時期的海貝來源,從東南沿海延伸至阿拉伯海西北側的阿曼灣海域。
考古物證令人驚嘆,數千年前中國內陸就已經有了來自遙遠地域的海貝。
海貝被埋入墓中,能夠確定它去了陰間,有著高價值的陪葬品屬性。若要證明它在陽間同時具備貨幣屬性,則要看有沒有四個方面的功能。
具體表現在具備價值尺度、是某種支付手段、有著流通的屬性,以及能夠用于儲存。1
從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金文等記錄,可以逐一證明海貝具備了貨幣特性。
海貝的價值尺度盡在一個常見漢字中。
「朋」,最初被用作海貝的計量單位。比如周易里的“十朋之龜”,指的就是一只龜價格為“十朋”。
多少枚海貝為一朋
如今普遍認可王國維的考證,是以10枚海貝為1朋。
殷商支付、流通、儲存海貝的歷史,不只體現于“辛巳,王飲多亞,聽享京邐,賜貝一朋,用作大子丁。”等甲骨文記錄中。2
它還表現在許多常用漢字里。
像是買賣買賣、財、賤、貨、賜、寶寶等等,這些含“貝”的文字無一不與財富價值相關。
再問為什么海貝能作為最早的貨幣
也與它的自然屬性密不可分。
當時的貨幣,要求本身價值要高,不易被模仿,而且能夠進行均質分割。
海貝是海洋產物,對于地處中國內陸的殷商王朝,它能做到物以稀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