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的出現不一定能讓大家都能擁有天書介紹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學會那些和他們有代溝的知識,但是有一件事是真的。
那就是大家都多了點新東西。
在思想上多出了對世界的探索欲,正如天書展示這般,世界有它自己的規則,自然也多了很多人,想要探索世界的奧秘。
“所以,這就是你大晚上讓我和你一起出門的原因”湛甘泉無語,怎么會有三四十歲的人,大晚上不睡覺,拉著他出來觀察世界的
今天不是滿月,彎彎的月亮如同鉤子,在云霧半隱半現,點點星光璀璨,像是從月亮上分出來的光點。
不過,現在大家也都懂了,星星、月亮、地球,都是“宇宙”中的“星球”,沒有親眼看過,暫時存疑,先保留這么一個概念。
王陽明面對好友的絮叨和氣憤也并不生氣,他也沒資格生氣,就是他要求的。
“白天我們可沒時間,只能晚上出來研究格物了。”
王陽明,一個曾經七天七夜在竹林和竹子對視的人,只為了親身體驗朱熹“格物論”。
當然什么都沒“格”出來,如果他是大熊貓,那么或許他能分辨出眼前的竹子那一株的口感更好,什么模樣的更脆更嫩,但是他是個人,也不了解竹子,所以他只能得到一場大病,什么都沒看出來。
天書的出現,讓他對“格物”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原來這個世界,是真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規律,不僅僅是看得到的,還有看不到的。
于是,王陽明就選了個自己公務不忙的時候,喊上好友,預計對“格物”進行一次新的研究,為期一晚。
現在不是以前了,有自己的事業的王陽明,在天書的無差別激勵下的王陽明,不會抽出六七天去竹林對坐了。
他選擇在月下和河水對坐,湛甘泉閑的都自制了釣魚竿,釣上了幾只張牙舞爪的螃蟹了,王陽明還在看著流淌著月亮的河面“格物”。
“醒醒天書不是已經教過正確的格物方法了嗎,你光看是沒有用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這江思瑤沒說,但是大家都能看出來,這“物理、生物、化學”很明顯就是“格物”,而那個實驗,就是格物過程中的手段,得到的什么“定律”之類的,就是格物得出來的時間規律。
這已經是他們大宋理學界的共識了,甚至為了驗證天書講的是否是真的,他們會親自踏入自己不了解的領域。
據湛若水的情報來看,已經有不少隱士在對外低價出售各種質量不一定紙張了。
但是吧,自己這個好友就很奇怪,天書講的關于水的內容也不多啊,怎么他看著水一個勁發呆。
“元明啊,你說這水為什么會變成洪水呢”
王陽明也是發現快到汛期了,所以對水下意識地就更加關注,更主要的是,他不太理解。
平時溫溫和和的水,怎么會變成洪水那副狂暴模樣。
“水一多了,就變成洪水了唄。”夜深,湛若水已經很困了,他有豐富地野外生存經驗,已經搭好了“觀雪庵”,打開了疊桌,就著月光欣賞起來自己剛剛釣上來的螃蟹。
張牙舞爪地,很是可愛。
“可愛”,自然是湛若水對于自己親自釣上來的戰利品的濾鏡,實際上只是在普通不過的螃蟹,甚至還缺了一只眼睛和一只鉗子。
故事是跟別的螃蟹打架,不想出去努力覓食了,才吃了湛若水釣竿上的蚯蚓。
這蚯蚓也是和釣魚竿一起現做的,魚線用的柳條,也就釣釣不重的小東西了,如果是條大魚,都得跑了。
湛若水的話王陽明也沒聽清,他只喃喃自語,“也不知道天書會不會再講水。”
“肯定會的,天書不是說了,水占了這個地球的一大半嗎,估計就快說了。”
湛若水還真是這么想的,他現在比起自己去想,更傾向于驗證天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