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子房你上位當這個皇帝,也不能比嬴政做的更好了,現在能體會百姓疾苦的皇帝不多了。我們都是六國時期過來的人,難道你我還不了解,當時的皇帝都是些什么人嗎”
當時的皇帝
嬴政能滅六國,也是因為六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
即使張良是韓國人,他也不能說韓國的國君是個什么好東西。
韓是最先被滅的,韓王安舉城投降,韓國貴族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叛亂被鎮壓。
趙國自長平,被秦國的軍神白起坑殺軍士四十萬之后,實力大跌,而趙的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把李牧給殺了,危急關頭自毀長城。
魏王雖然有骨氣,誓死不降硬抗,被秦破了國都,之后假投降被識破,最后還是死了。但是魏國實力本就不高,沒什么勝算。
楚國自從楚靈王好細腰之后,大臣們對自己的身材管理,比對學識提升還上心的多,靠著遼闊疆域最終還是走向了敗局。
燕國的太子短視,據說一開始是嬴政在趙的好友,張良真的不理解,他這個身份比什么都好刺殺嬴政。作為好友,有個私下的環境,自己殺都比荊軻殺更輕松。
而齊國不懂唇亡齒寒之理,一次次對其他五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最后自取滅亡。
六國并不好,但是張良謀劃這么多年的底氣,也是大秦并不好。
張良不是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輾轉大秦的各個地方,知道在大秦毫不留情駛向未來的戰車下面,有著這樣那樣的微小哭聲。
是不被嬴政關注的人在哭,而這些得不到嬴政視線,活得異常艱難的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良要借助的,要煽動的也正是這些力量。
但是
怎么突然就消失了
這些人也沒有死,怎么突然間想要維護大秦了
張良不是不懂,張良是不愿意懂。
為什么呢
只是因為天書更加偏愛嬴政,所以這個世界就要是嬴政掌權嗎
張良不能接受,但是張良也走不下去了,大秦的地方像是一時之間都打上了嬴政的烙印一樣。
張良最終選擇回到了沛縣,他裝作什么事情都沒發生,劉邦他們也假裝他從沒有離開過。
他這次準備從教書中,接觸更多的人,想了解、感悟這樣的人。
當然,他也不僅僅是自己回來了,他還把范增勸走了。
不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是他跟范增開誠布公地談了一下。
這個世界即使有劉邦起義,難道就能反抗地了嬴政的統治嗎
張良甚至悲觀地認為,或許起義之后,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百姓的不理解,百姓甚至會自己組成反抗起義軍的隊伍。
范增不信,所以范增也離開了沛縣,他想去看看現在的大秦。
怎么會呢就這么些時候,即使能改變少數人的想法,比如沛縣,那可是劉邦、蕭何還有他范增勤勤懇懇的結果,嬴政該感恩戴德
但是,其他地方,沒有他們這些人,那些政策能落實嗎
地主呢豪強呢和皇權對抗的勢力呢
范增帶著自己的困惑,踏上了征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