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一定
嬴政也想說這個,不過既然已經有人先一步說了,而且天書都道歉了,他也沒有跟風。
嬴政還是想給喜歡自己的天書留一點顏面的,難得遇上這種,不把他當好人看,但是依舊很吹捧的,珍惜人才
秦朝現在的發展不說是蒸蒸日上,也能說是和以前面目全非了。
張良又回到了沛縣,這次沒有再勸任何人起兵謀反,只是開始勤勤懇懇地教導小朋友們。
依舊會表露自己對大秦的不喜歡,但是這些小朋友們就像是天書一樣,似乎是對嬴政有著偏愛,覺得嬴政是全天下最厲害的皇帝。
甚至會指著張良細細畫出來的世界地圖說,我們陛下一定會拿下的。
張良不懂。
他會回到沛縣的原因,在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對大秦的態度轉變為狂熱的人。
即使是老秦人,一開始也沒有這么狂熱的,當然,現在只會也跟著狂熱。
為什么呢
張良不明白。
是百姓沒有記憶嗎
曾經是六國人的事情,已經被他們遺忘了嗎
張良為了驗證自己這個想法,找了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想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但是好像
沒有經歷過六國的,天生就對嬴政有好感度,認為自己是大秦人。
甚至會想,大秦哪里比什么沒出現過的大漢差呢
像是天書一樣,對嬴政,對大秦有盲目自信,認為暫時不打,是因為大秦考慮底層人的生活問題,等到大家都富裕起來了就會磨刀霍霍向那些外國人
大家就不用在以后學外語了。
即使是張良說,本身就不需要學什么外語,也會被反問,如果六國還存在,想去別的國家是不是要學別的國家的禮儀,會說別的國家的話
曾經是韓國人,但是張良那個時候根本不去別的國家,而到了大秦。
嬴政比誰都想要推廣車同軌、書同文這個政策,說的話也統一成了大秦的話。
其實方便了嬴政,也方便了張良這些造反的人。
鬼知道他們一開始是怎么和對方交流的,如果不是作為貴族,加上張良本人勤奮好學,他和別人書面交流的障礙并不多,但是聊天還是有障礙。
大家一開始誰都不服誰,后來大秦查的嚴,需要都說大秦話,這些人也就都屈服了。
大秦的官話,是雅言,而據說保留了大秦雅言特色最多的,是嶺南人士,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粵語。
聽起來還挺地獄笑話的。
張良在和項羽一起四處尋找人才,又處處碰壁的時候,因為一時沒看住小孩,被迫拆伙了。
拆伙之后,張良沒有立刻回沛縣,說實話,他一開始都沒想回沛縣,沛縣對于他,根本不是什么大本營,只是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而已。
但是在大秦走的地方越多,走了曾經潛伏的十年走過的地方,張良卻越發不理解了。
他潛伏的十年,大秦也是茁壯發展的,當權者也是嬴政,甚至大秦有話語權的那些人這些年也沒怎么變,只不過是王翦變成了李斯,類似一些職位變化。
以往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被張良找出來有哪些問題,利用這些問題,發展自己的勢力。
可故地重游,曾經的故人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一開始怨恨大秦,現在已經喜歡上了大秦。
“子房,不是我不幫助你,而是我們家族,現在已經離不開大秦了,大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把不好意思寫在臉上的糙漢,搓著自己的手跟張良道歉,他不能加入張良的反秦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