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不是自己看好的人選,未來當權的明顯是皇后,要是皇后手里再有樊噲這樣手握大權的武將,那天下姓呂還是姓劉啊
那時候就不是劉盈扶不扶得起來的時候,而是有沒有本事掌握朝政的問題了。
劉邦當了皇帝,自然知道擁有權勢的滋味,哪怕是親母子,也未必就能完全靠得住。”
劉邦暗暗點頭,可不是嘛那些老伙計他基本沒動好嘛。
樊噲撓了撓臉,老婆和陛下,啊這也太難了吧。他一點也不想做這種選擇。
“而韓信呢,他起初是在項羽手下,沒有得到重用,后來才投奔了劉邦。
但是一開始也不得劉邦重用,后經蕭何大力舉薦而官拜大將軍。
他們直接還有幾個特別有名的典故和成語呢。
總之蕭何那么一追,劉邦決定相信老大哥,于是用了韓信。
這一用就不得了了,韓信便如開了掛一般,先后打下了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可以說劉邦的江山有一大半都是韓信給打下的。
韓信對劉邦忠誠嗎
應該是忠誠的。
當初韓信大敗龍且的二十萬大軍,攻下齊國后,項羽曾派人游說他反漢聯楚,三分天下,卻被韓信給拒絕了。
可惜,垓下之圍項羽兵敗自殺,劉邦就立馬便解了韓信的兵權,并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
不久又被劉邦用計逮捕到京城,被貶為淮陰侯。
再后來,韓信被呂后和蕭何騙進宮里殺了。”李一深深嘆息,“劉邦,你這下手真的早了,后面匈奴有你后悔的。”
韓信已經呆住了,他不可置信的看著蕭何。
蕭何垂眸不語,他知道,和韓信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韓信是古代非常杰出的將領,被譽為“兵仙”,他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戰術典故,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傳旗易幟等。
同時他的經歷還被編成了許多成語,如胯下之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等。
他雖然想裂土封王,但是本質來說并沒有想背叛劉邦。
劉邦對他的不信任,導致悲劇的結局。
雖然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韓信真的有牛逼,如果要給劉邦添堵,那新生的大漢必然會遭到重創。
而劉邦敢賭韓信的人格嗎他不敢。
作為皇帝,他也不能賭。
但是我們依然非常遺憾。
雖然說,韓信啊,咱智商不行就多咨詢一下同僚吧,例如自保有道的張良,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