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微微一愣,誒,人道寄奴曾住那不是他做的詞嗎
“比起辛棄疾本人的意愿,他實際上是靠著詞人的身份廣為流傳,被后人銘記的。
而這一首詞就非常有名,畢竟是課本必背古詩詞之一嘛。
我記得我上學還默寫過,考試考到過呢,印象十分深刻,直接一說起來就能背誦全文。”
辛棄疾覺得有點好笑,又忍不住嘆氣,不知道要高興還是失落,畢竟天幕按照天幕的石說法,他的志向大抵沒有實現吧。
岳將軍的詞也是寫得極好,可是人們說起他的第一反應依然是一位名將,然后才是詞。
而他卻是靠著詩詞才傳世,這實在是讓人高興又難過。
“這首詩就是大名鼎鼎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大家應該對這些首詩不陌生,畢竟前陣子講孫權的時候應該有講過,這首詩不但贊美他劉裕,也贊美了孫權。
巧的是這兩人都不怎么有名,不過也是,辛棄疾大大一慣偏愛小眾典故和不那么熱門的人物。”
孫權眼睛都不眨一下,習慣了。
劉裕一時之間都不知道天幕是夸他還是貶他,顯然還沒有孫權那樣的淡然無所畏懼。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李一悠悠的念著這首詩。
“光陰似箭,一去不復返,曾經的舞榭歌臺依然還在,可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卻看不見了。
那斜陽照過的巷子,人們說那曾經是寄奴居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何等勇猛。”
李一戛然而止,“辛棄疾的創作背景不重要,這里我們主要是借此了解一下劉裕的人生事跡而已。”
辛棄疾抽了抽嘴角,寧禮貌嗎
李一有,但是不多呢。
“劃一下重點,孫權是生活在南邊的,辛棄疾也是成年后也組織人手,闖出金人的包圍圈,回到南宋。
由此可見,劉裕也是南邊的。
辛棄疾渴望北伐,于是借由孫權和劉裕表達自己想要北伐的志向。
所以重點就是劉裕也是一個立志北伐的皇帝,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為什么說劉裕稱得上天降猛男呢首先了解一下劉裕的出生背景,他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的人物。
那是怎樣一個時期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那個時期有多亂大家也知道了。
而劉裕,就是這一時期的風云人物。
長大后的劉裕還能厲害,但是他的出生實在一般。
劉裕的家境是很貧苦的,母親更在分娩后患病去世。父親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后來還是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他才得以活下來。
可這樣一個背景下長大的劉裕,卻十分茁壯的成長了。
長大后他進入東晉朝廷為官,然后自公元399年起,對內平定孫恩起義,消滅桓楚、西蜀及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反抗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對外則消滅南燕、后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鐵騎,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可以說,這是自西晉末期,五胡亂華以來,漢人及其難得的大勝。
而當時南朝出現的第一個治世元嘉之治也源自于劉裕。
可以說,如果這魏晉南北朝這幾百年的亂世有誰可以早早結束,那么劉裕就是第一人選。
在代晉自立,努力建設好南邊后,劉裕終于計劃征伐北魏,奈何尚未出師,便因病逝世。”李一嘆了口氣。
“時也命也,劉裕本身又能打又能治理國家,可以說是非常能干,非常好的一個君王,奈何就是時間不夠用。
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確實很牛逼,令人贊嘆的事實。
如果他能更早取代晉朝,建立劉宋,統一南方,擁有更多的時間,那么北方也未必不能籌謀,畢竟不是沒打過,戰果相當之好。”
“可惜,劉裕當時還沒有自立,他的隊友是東晉朝廷那幫傻逼,怎么能指望豬隊友不拖后腿。
一般的臣子篡位,改朝換代多半會被詬病,可是劉裕呢人們只有稱贊他的份,可見是對東晉有多絕望,又多么迫切的渴望出現一個英雄來拯救世界。
而劉裕就是承擔這樣一個角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