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良種,是非常經濟的一種增產方法。我國一些原始農業民族,很早就有了“穗選”的實踐,后來的混合選種法、單株選種法,也是在這田間穗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西漢,氾勝之表示我懂。
從田間,選取出強健而又碩大的禾麥穗子,將它們作為種子,這大概就是穗選。
氾勝之作為西漢著名的農學家,對這些自然有所研究,并且研究得十分深入。
氾勝之我準備好了。
拿著小本本,準備記錄“穗選”以后的“混合選種法”、“單株選種法”,以及更多良種選育的方法。
只見天幕之上忽然出現一個人影。
那人影與先前的“宋應星”模樣非常相似,都給人一種十分奇特的感覺。
這是宮商羽用ai模擬的“賈思勰”。他的身體右側,便掛著這么一個名字。
還有他所處的時代北魏。
各個時空里的人們,只見這“賈思勰”緩緩開口說道
混雜的種子,存在著成熟期不一致、出米率下降等問題。所以種子一定要純凈。
對于禾谷類的作物,我們要年年選種,選取出純色的好穗,懸掛起來。
等到明年開春之后,單獨種植、單收單藏,作為第二年的大田種子。
這就是混合選種法。
對于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把選種、繁種、防雜保純,這三者結合起來。
時代較早一些的人們,好多都沒想到。
種子與種子,還有這些區別。
至于那些已經想到“穗選”“選種”的人們,則是忽略了“防雜保純”等措施的重要性。
這些聽起來簡單容易。
要真正普及、流程化,卻是不易。
好在他們現在有天幕點明,需要年年選種、單獨種植、單收單藏。
而且是針對禾谷類的作物。
賈思勰齊民要術的混合選種法,時期非常早,比西方要早了一千三百年。1867年,西方德國育種家仁博,才采用了這種混合選種的方法,來改良黑麥、小麥。
眾賈思勰你自己不是賈思勰嗎
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有些人已經開始猜測到了,這些人像可能是后世技術模擬出來的。
包括之前造紙術、水碓的“宋應星”。
而這天幕的背后之人,應該就是光屏上面他們所關注的名為“宮商羽”的歷史u主。
眾:」
為什么后世的技術這么厲害啊。
秦始皇與漢武帝,則是在天幕一晃而過的幾張圖片里,瞥到了一眼西方地圖。
德國,好遠00
他們對世界的大陸輪廓已經有所了解。
而且似乎,他們這一片地區的人們,比起世界其他地方,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了。
有了天幕之后,恐怕還要先進得不行。
明清時期,混合選種法又有了新的發展。這時候在“穗選”的基礎上,增加了“粒選”。
此言一出,天幕上只剩八個大字。
種取佳穗,穗取佳粒
許行、范蠡、白圭等人恍然大悟。
這些,都是非常好操作的措施。
人類經歷過漫長的時間才慢慢地總結出經驗,而他們現在就要照抄這些經驗。
來自后世給他們的經驗。
雖然簡單,卻也要“從無到有”地出現。從無到有,這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
至于單株選種法,是要先選取一個具有優良性狀的單株或者單穗,然后對其連續加以繁殖,從而培育出新的品種。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選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