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過去了,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一九六二年一月中,這個時候離春節還有大半個月。
喬嘉嘉又放寒假了,這會兒小學生的寒假還是挺長的,鋼鐵廠職工子弟小學是從一月五號開始就放假了的,比不少小學都早幾天。
省城的冬天很冷,出去都是要帶著圍巾、手套、帽子的,當然也有火力旺的,一樣都不帶也不覺得冷,直登登地冒著寒風照樣是該干嘛干嘛。
喬嘉嘉絕對是不在此列的,她夏天怕熱冬天怕冷,嬌氣得很,每次出門必是要裝備全了的。
天氣冷得要死,喬秋生年前在滬市友誼商店買了四斤羊絨毛線,到了冬天可是派上了大用處了。
只有四斤,也就夠織兩件毛衣的,每人一件肯定是不夠的了,本來喬秋生的意思是,給阿妹和嘉嘉一人織一件就行,但是兩個人都不愿意,最后就改成織成五條圍巾和五雙手套,羊絨毛線差不多是夠用的。
晚上下班吃完飯后,一家人坐在散發著火熱氣息的爐子旁邊,一人一個小板凳,圍成一圈慢慢織起了圍巾手套。
家里四個大人都是會織圍巾和手套的,只是水平差得有點大。
喬爺爺的織圍巾技術絕對是最好的,織得又快又美觀,織線密實,花紋縫隙排練也整齊。
其次就是喬和平和何英英小夫妻倆了,他們倆雖然織得不算快,但勝在很少織錯,不用返工,圍巾看起來也還可以,除了個別地方會太松,縫隙顯得有點大,其它都沒問題。
而最后一名就是喬竹芳了,她圍巾的織法明明是牢牢記在腦子里的,但織的時候就是會下意識地織錯,拆了重織好幾次,而這個時候家里其他人連手套都織完了。
不過她性子好,織錯一直返工也不惱,樂呵呵地繼續織下去,還發明了新的圖案呢,看起來有些奇怪,但看久了還挺耐看的,喬竹芳自己心里得意地想著。
至于過了年虛歲就七歲的喬嘉嘉,她是不在此列的,她的手還太小了,軟綿綿地,織圍巾對她的小短手來說還是太高難度了,拿著毛線針都怕她戳到自己呢,她的那一份就交給織得最快的爺爺啦
毛線的顏色都差不多,黑白配色的,織出來的五件圍巾手套外觀基本大差不差,戴著出去一看就知道是一家人。
而誰戴的是誰織的就更是一目了然了,喬秋生脖子上“最丑”的圍巾,自然就是喬竹芳這個阿妹織的啦,不過喬秋生也壓根不嫌棄就是了,還寶貝著呢。
喬和平還有何英英這對小夫妻倆,織的圍巾手套互換后,感覺跟原本壓根就沒啥兩樣,兩人織的都太像了,而喬嘉嘉和奶奶喬竹芳脖子手上最好看的圍巾手套是誰織的就不用說了,全都是“喬秋生”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