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羊急了“這就是后世的人夫子說了,只要我們能學習到里面種地的方法,就也能收更多的糧食”
村民們無人理會他,只覺得他在癡人做夢。
凡人怎么能和仙人比。
只有他哥哥孫大牛,悄悄的問“夫子真的這么說了”
孫小羊點點頭“哥,我們待會兒一定要好好看,把仙人所說的話都記下來。一定有法子,一定有法子
他說到后面已經是喃喃的自言自語,眼睛里閃著光彩。
這么低的產量,得來這么艱辛,難怪唐朝詩人李紳寫了一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們現代的人尤其很多是城市里的小孩子都沒見過糧食長在土里是什么樣子,對于糧食是如何得來不易的也已經沒有這么深的體會了,說不定還覺得擁有一個農場是很酷很悠閑自在的事情,或許現在種田的確沒那么苦了,但放在古代,糧食是真的得來很不易啊
正午,烈日當空,蟬在樹上發出鳴叫,熱浪一陣一陣的襲來。
但是在農田里,背著鋤頭的農民依然在辛勤的耕作,汗珠從他們的額頭和下巴上像水珠一樣滴落下來,滴在了剛被翻出來的土壤里。
不一會兒,背上就已經全部被汗打濕。
看到這一幕,各朝各代的農人們無
不嘆息。
也有人眼中泛著淚光。
沒想到竟然有人為他們也寫了首詩。
尤其是唐朝之前的農人,一下子就記住了這首朗朗上口的詩,自己勞作的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心頭。
誰不想在盛夏的正午好好休息休息呢
甚至他們還知道有人在烈日下勞累過度一下子就倒下了,從此再也沒起來過。
但是,他們依然還是要去。
不去的話,一家人的口糧從哪里來
這首詩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顆糧食都是被他們的汗水澆灌出來的,都來得很辛苦。
寫在了他們的心上。
我們上一期講士農工商。農,僅僅排在士的后面,看上去似乎地位很高很受重視的樣子,但實際上古代的農民,除非是大地主階級,其他的都活得很辛苦。除了土地兼并、賦稅過重這些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在沒有專業科學指導的情況下,農田的產出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當然了,浸長幾千年的歲月,畝產也并不是一直停留在一百來斤,據史學家們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和推測,到了明朝的巔峰時期,糧食的畝產量可以達到四百多斤。
那,我們先來聊一下,從一百斤到四百斤的初期階段,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們做對了什么。
第一,古代的發明家,發明和改良了很多農具,改進了耕種的效率。
天幕上出現了輪流變化的農具模樣。
先是簡易的石器,再是青銅制成的農具,然后是鐵器,最后開始出現了木頭和鐵一起制成的大型農具。
泗水亭的劉邦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
漢武帝時期的孫小羊睜大了眼睛。
裴矩和李瑋聚精會神。
而在各朝各代的宮室之中,負責記錄的內侍和宮人還有筆吏,都握緊了自己手中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