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即使你們的身體和名聲都已經消亡殆盡了,也不會阻礙本草綱目像長江和黃河那樣,萬古流淌
其嘲諷與輕蔑之情躍然于紙上。
李世民脫口而出好詩
其余朝臣們也都紛紛道的確是好詩。不知道是哪位詩人所作
有人露出痛心之色“這么好的詩,仙畫怎能不放出全首”
“哎,要是我大唐也能出如此詩人就好了。”
只能說,詩圣的詩的確是具有無窮魅力,一下子太極宮中的眾人甚至都忘記了仙畫還在播放,久久停留在這句詩帶來的意境里。
而原本想要立刻著手去修改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此時則按捺下了焦急的心思,聽完這位葉天士的故事再去也不遲。
要講葉天士,了解他的成就就必須先提到張仲景和吳有性。
張仲景,u主之前也提過,大家應該也都熟悉了,他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從此成為了中醫們人手一本的寶典。在這本書里面,他將一切外感引起來的疾病都統稱為“傷寒”。
外感大家可以理解為外部的病毒侵襲。
但這是一個大范疇,太籠統了,所以張仲景之后的醫學家們也都在這個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細化研究。
在坐堂的大夫,旁邊的架子上放著一本傷寒雜病論在挑燈夜讀的大夫,依然在看傷寒雜病論
在給弟子傳授知識的大夫,依然講的是傷寒雜病論。他們穿著不同朝代的服飾,在不同地域的環境中,相同的是都在研究傷寒雜病論。
和張仲景差不多朝代的大夫們都在感慨“這傷寒雜病論在后世竟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之前仙畫說的時候還不覺得,現在倒是真看出來了,不免有些羨慕。
也有年輕的大夫已經開始在打包行囊,準備前往嶺南找張仲景,希望可以學到傷寒雜病論里的知識。
只有張仲景本人,眉頭深鎖。
他的弟子有些疑惑師父,為何還如此悶悶不樂
張仲景緩緩道“仙畫根據時間的早晚來
排序,我和那葉天士之間隔了差不多千年的時間。可這千年以來,居然還在看傷寒雜病論
若說他不為此感到高興那肯定是假的。
但一細想,怎么就覺得哪里有些不對勁呢
難道這千年的時間竟然白過了不成就沒有醫生對自己書里面的觀點提出疑問就沒有什么典籍是可以和自己的傷寒雜病論相提并論甚至是有所超越的
弟子也一驚,明白了自家師父的憂慮。
這代表著千年來,在傷寒上的研究,可能就是止步不前啊正驚疑的時候,仙畫緩緩道
元末明初的時候,就有一個醫生叫王履明,就提出來“溫病不得混稱傷寒”,試圖將“溫病”從傷寒這一大類里剝離出來。
到了明朝崇禎十五年,又起大疫了。
說句題外話,建安大瘟疫和崇禎大瘟疫,都處于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氣候變得異常,整體氣溫越來越冷,所以大概率也會造成病毒的活性變強,存活時間變長。而也因為天氣變冷,糧食收成下降,容易引發各種饑荒,草原上的異族也會因為少糧而大肆進攻中原,引發戰爭。這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氣候影響朝代更替”的觀點。
鵝毛一樣的雪慢慢悠悠的落了下來。
半夜被凍醒的老農顫顫巍巍的起來點了一個火盆,這才終于好受了些。他老伴嘟囔道“今年下雪是不是早了點”這幾年都越來越早了。今年感覺尤其冷。
老農有些憂愁的看了一眼外面的田地。只希望這個冬天不要太漫長,影響到明年的春播。而這場雪也影響到了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