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潘季馴卻執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觀測。
仆從和下面的官員們苦苦勸他潘大人,現在浪高風急,您何必急于一時,等洪水過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
潘季馴道“恰恰就是因為現在是洪水,難得遇到的好時候可以近距離
的觀測黃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可是一手的數據
最后,頭發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鎮定的讀取著自己要的各項數據。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馴提出來的。
所謂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讓黃河水自己將河中的泥沙沖下去。
他認為因為黃河在下游容易發生堵塞,就是因為下游地勢平緩,水流緩慢所以泥沙沉積。為此,潘季馴設計了一種河道模型。
潘季馴對著自己的助手們展示他所設計的堤壩。首先,我們在河道內里建設一種縷堤,這種堤更低矮,而且形如絲縷。
這種縷堤像是橫過來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內,收窄了河道,就讓水的流速變急,這就是“束水”。
水流變急了,沙子自然就沖下去了,這就是“攻沙”。
縷堤低矮,容易潰泄,所以我們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遙堤。假使發生洪水,可約束洪水使之歸槽。
另外配套的還有在縷堤與遙堤之內的格堤和月堤。
這些堤壩各有著不同的作用,他們配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功用。縷堤這個就很科學了,再講深一點,這其實不就是物理中的流體力學嗎
聽到這里,朱元璋的怒氣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這一代的。
沒事,不管怎樣,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顏開。這種面子上獲得的虛榮心,甚至還超過了得到了先進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悅。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黃專家們和水利官員們了。
都在緊鑼密鼓的趕緊描摹下潘季馴的堤壩圖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轉身,問身邊的兒子,聲音都難得急促了幾分“記下了沒有”
小王連連點頭,手都沒停,頭也沒抬“記下了,父親。”
他雖然犟,但是連仙畫都認證過的方法,他肯定得聽啊嘉靖朝,黃河邊。
潘季馴的助手興奮不已“大人,這說的真的是您”
潘季馴也興奮不已,和助手兩眼相對,淚水漣漣“這說明咱們研究出來的束水攻沙之術的確是有用的
這給他們節省了很多驗證的過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資料,基本就可以開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幾分慚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卻是這法子的確有用。或許,這就是大人能夠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馴還很重視堤壩的質量,主張合流但是又不反對有計劃的進行分洪,治理的節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黃河的堤壩如火如荼的舉行,潘季馴一向親力親為。他時常在各個工事之間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