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在讀人數,這個模型呈現出了倒梯形的形狀。
是一個相對健康的形狀。
天下人皆在驚嘆。
“上十幾年學啊這也太久了吧”
“如果是科舉的話,倒也不久。我娘家隔壁的,考秀才都考了好多年呢。”
“可這不是一兩個,是所有人”
“十幾年的學費,這可不便宜”現在供個讀書人多難啊
“說不定他們朝廷也不收錢呢不是說必須要上嗎總不能這種還讓老百姓掏錢吧”
這句猜想引起了一大片哄笑聲。
“怎么可能”
“白日還未到,怎么就做起夢來了”
“規定的事情讓老百姓掏錢的,你難道少看了”
魏晉。
即使是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的名士謝安也不免為后世之人漫長的求學過程感到震撼。
他甚至站起身的時候差點崴到了腳。
而且,再也維持不了原本淡然高雅的風儀,對著身邊幕僚沖口而出
“她說的可是所有人”
幕僚也在心神震撼之中,“的確是所有人。”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萬萬人,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都需要讀十幾年的書。
那豈不是所有人都是飽學之士
即使是現在的士族子弟,恐怕也難與之相比較
謝安震驚于此,而其余名士們卻不免有些憤怒。
“簡直是亂來”
“怎能用那西方的字母來為我華夏文字注音”
是的,他們對于簡體字其實并沒有太多感覺,很多和現在沒什么區別,而且和之前相比,字本來就是一直在變化的。
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字母拼音。
但這一點,朱元璋卻很能理解。
“就和八股文一樣,”他特意強調了一下八股文,“更方便讓老百姓認識的,和記住的,就是好的。”
主要都是為了降低難度。
一個性質。
還有一個很容易就接受了的群體是數學家們。
劉徽對著墻上掛著的幾個從仙畫上謄抄下來的后世數學公式道“這種字母形式的確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是運用在數學上。”
更簡潔,也就更方便記住和運算。
只要熟練了,中間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秦朝。
嬴政并不覺得意外,新朝成立,那總得在一些事情上制定自己的標準,就好像他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一樣。
他只覺得有些牙酸。
自己好不容易統一下來的標準,沒想到后世又改了
但在一窮一白的新中國初期,這個圖形卻是大頭針形。
大頭針,小學的占比面積大,往上陡然收窄。
窄到只呈現出針一樣的尖銳細小。
三千多萬名小學生,成功上到中學的只有一百多萬名,而上到大學的更是只剩下十萬名。大多數人小學畢業甚至是沒畢業就已經輟學了,成為大學生,簡直如同登天梯一般艱難。
更別提那些連小學都沒有上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