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姓楊,年齡也差不多,不光他和首輔楊廷和卻沒什么關系。楊一清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還不是一般的神童,聰明到連當時的成化皇帝都聽說過他,甚至從內閣選定老師去直接教導。楊一清也沒辜負圣上的期望,十七歲順利考中了進士。
之后一路開掛,除劉瑾,斗江彬,提拔王守仁,還能文能武,總領西北軍務,打了好些場勝仗,民間不少人都是他的粉絲。
這樣的全才,卻因為頂撞正德被幾次下獄,最后趕出朝廷賦閑在家。嘉靖繼位之后,曾經幾次請他出山,但也許是心灰意冷,老人皆推辭了。
如今嘉靖把張璁叫了回來,估計和楊廷和又有的斗,為了能順利做到權利過渡,有這么一位定海神針顯然是必要的。所以聽說楊一清致仕后沉迷說書,朱厚熜特意挑了個日子將他請過來,只不過沒想到自己也被吸引進去。
“我還在安陸之時,就曾聽父王說過楚地有三杰,劉大夏、李東陽以及先生,之前朝中瑣事尚未安定,如今一騰出手來,便立刻來拜訪你,還請先生助我一臂之力”說罷,少年起身,沖著楊一清深深拜去。
“公子言重。”楊一清忙伸手去扶,皇帝禮賢下士到這種地步,說不動容是假的。但他也有自己的顧慮,年輕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想著大不了就是一死,可人一老難免惜命起來。他這個暴脾氣是改不了了,萬一再因言獲罪,勢必會連累家人。
正猶豫著,準備好的飯菜端了上來,遂連忙岔開話題,沖著冼如星笑道“早聽聞冼仙師不光道行高深,內務上同樣有一手,吃過御膳房伙食的人都贊不絕口,今日老夫算是有福了。”
“都是宮里尚食的辛苦,貧道不過是動動口舌。”冼如星連連推脫。
然而當食盒打開,見到里面菜色后,楊一清卻愣住了。
石子饃、黃桂柿子餅、葫蘆雞
本以為又是什么新鮮玩意兒,結果卻全都是些西北菜,而且都是楊一清之前常吃的。他任三邊總制,時常帶著將士們駐守邊關,所吃的都是些食用方便能直接用手抓的。西北風大,吃個饃總伴著滿嘴沙子,可如今回憶起來,卻是人生中最充實快樂的一段日子
拿起一塊柿子餅放在嘴里,入口甘甜軟糯,一吃就能吃出是特意找西北名廚做的。楊一清對著冼如星點頭道“辛苦道長了,于京城辦到這些可不容易。”
常言道見微知著,倘若對面坐著的是正德,那么他那些義子干兒絕對不會為了請自己而做這么多。觀皇帝身邊的兩人,伴伴黃錦謹小慎微,道士冼如星辦事穩妥,已經一年多了,誰都挑不出半點錯處,由此可以看出兩人上級朱厚熜的性格,最起碼是真的有心做個明君,如此便夠了。
楊一清沉思片刻,望著嘉靖道“公子如此待我,老朽再推脫屬實不對,您要是不嫌我老邁無用,那我愿意輔佐于您左右。”
眼見事情終于辦成,朱厚熜激動地與冼如星對視一眼,心中無限暢快,看楊一清更加可親,兩人就著飯菜,共同對下面的英烈傳品鑒一番。
冼如星不太喜歡面食,只吃了兩口就放下筷子。
這個時代的說書并非后世那般,有張桌子有個驚堂木就能開始。明朝的說書人技能很多,不光嘴上不停,手里還彈著三仙,右腿上綁著“刷板”了,算是一種打擊樂器。每到情節激蕩處,弦音、板音、人聲三者合一,噼里啪啦好不熱鬧。
不過讀者的努力顯然不能掩蓋情節上的無聊,可能是寫書人不敢說朱元璋鳥盡弓藏,誅殺功臣,所以最后幾個大臣的去世都只說他們在人間功德圓滿,被上天召回去了。
原本冼如星對此不太感興趣,然而突然注意到身邊朱厚熜在聽到此言后神色流露出向往,頓時心中一凜。
要知道,對于嘉靖皇帝,迷信堪稱他的靈魂底色。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連三字經都沒背明白就會背南華經了。而也正是依托這一點,冼如星才能順利走到今天的位置。
不過信教是小事,沉迷此道卻是要不得,為了防止其漸漸滑向歷史,冼如星立刻開口,從文筆情節再到思想深度,將英烈傳狠狠批評了一頓,并且表示好看的小說有的是,這低配版三國不看也罷
話音剛落,就聽不遠處一桌傳來道男聲“小娘子好大的口氣,我郭勛就不信你能找到比英烈傳更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