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這些話的臣子一陣頭暈目眩,只覺得更加熟悉了。
這是透徹靈魂的熟悉感啊
眾臣子“不止納諫風格像陛下,就連治吏之策也像陛下”
李世民嘴角上揚,只覺得對這個之周皇又多滿意了一分。
他們這些先輩不怕后代學,就怕后代不學這人善于學習并能實踐出來,實在優秀
李世民在開心的同時有些可惜,可惜這人不是他李家的種啊,要不然沖這份學習能力,這繼承人,他滿意
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武皇陛下在治吏方面可不是一比一復制粘貼貞觀一朝的治吏之策,她有自己獨特的發明,還不止一項。
納諫方式有創新。
制最早的銅匭,這個集未來檢舉箱、報冤盒、意見盒為一體的東西,武皇陛下早早的就做出來了。
這個銅匭,謀求仕途者可投之、言朝政得失者可投之、有冤抑者可投之、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可投之。「1」
廣納賢才的進賢機制有所創新
舊的臣子不滿她武皇又如何,她自己尋找人才。
創殿試、武舉、自舉、試官、糊名等制選才,許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向朝廷自薦才能,重賢愛能「1」。
“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1」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勇有謀,多智略,精于內政。
當政四十余年的時代,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可以說是盛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吾錯了。”要不是將軍的尊嚴在,尉遲敬德可以當場表演一個滑跪。
李世民“朕也覺得錯了。”
方才是誰說此人與他李唐的君王不像的是誰
這人于內政上的所作所為,明顯才是他李世民的正統繼承人
短短的幾句話,他看到了一個于踩在貞觀肩膀上的明日之星裊裊升起。
廣納賢能,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廣開言路,明察善斷,有容人之量,有知人之明。
和高宗一朝的后期對比有點慘烈,這是什么兒媳這是天上掉下來的親閨女
李世民惆悵,悲傷怎么就不是李家人呢。
魏征怕氣不死李世民,驚嘆道“周帝的許多政策,吾朝也有可借鑒之處”
李世民“”嗚嗚嗚,是的。
造銅匭,殿試、武舉、自舉、試官、糊名等制,哪樣不是他們可以學習的
魏征“糊名防止營私舞弊還科舉以公正。殿試帝王親躬策士,天下學子真以天子為座師。周皇此舉可謂是完善了科舉之法。”
讓寒門子弟有更多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魏征好似看到許多寒門學習在科舉中冒頭。
長孫無忌思索了良久,贊同道“臣思索良久,其中的試官之法,也適用于吾朝”
“召集全國搜羅人才,進可被動選舉,退可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自舉。輔之殿試糊名,皇帝親自制舉、策問。”長孫無忌越想越覺得此女大才。
成績優異者,破格錄用,任以要職試官,試官,多好的一個東西啊。
“雖然存在范圍過廣,人數過多,不免有濫竽充數之輩渾水摸魚之險,但瑕不掩瑜,大體是絕佳之策,能尋找出許多才識之士與治國能臣。”
甚至其所創的武舉制也可借鑒。
仙幕上就列舉出周皇在其中所找到的治國能臣,像什么狄仁杰、裴行儉,他們雖然并不知道這些人做了什么,但也知道這人名能夠出現在史料中,定然也不是什么無名小卒,定然也是治國能臣。
李世民肯定道“此人確實可說是治國大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善用人之術。”
李世民看得更遠,這些事情不僅僅是仙幕表面說的那般。
門閥無需這些進賢途徑,所以周皇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杰自為助。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起來的人才背后,所扶植起來的多是寒門和庶族地主官僚,是能夠與門閥打對臺的勢力,是被她這個伯樂提拔起來的千里馬,忠于她的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