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想象出史書對這人的爭議,會有人覺得他殘忍吧,也會有人覺得這些人死得其所吧。
李隆基替他說這未盡之余,道“張巡以數千兵力,抵抗十個月,乃將才。”
以慘烈血腥逐步收復失地,最終打敗了叛軍。
這些戰役的慘烈,未來自己的愚蠢,甚至讓李隆基沒空去想到底是哪個孩子登基,也沒空計較自己被變成權利架空的太上皇。
什么死得其所,本來這些人都不用死的
李隆基在想自己的結局,應該不好吧,這么垃圾的皇帝,未來怎么配擁有一個好結局呢。
用數萬睢陽人命牽制叛軍十八萬的兵馬,給予了唐軍充足的糧草準備時間。
安史之亂的最終結果盡如唐人意。
就像是詛咒一樣,稱帝的安祿山常居深宮,不理一線,寵幸宦官,又因眼疾失明和疽病,性格暴躁,隨意打罵殺戮左右身邊宦官,最后落得被砍死的結局。
而唐軍則猶如天助,敗安軍,收長安,收洛陽,搶河內、河南、河東,中間更有史思明領13郡及兵8萬降唐。
不過歷史重演,降唐的史思明復叛稱帝,唐軍向鄴城發的數十萬兵,因肅宗的孱弱和猜忌成大潰敗。忠誠的臣子被解除兵權成于閑官。
叛軍的瓦解源于叛軍內訌。
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非那個臨危受命稱帝的唐肅宗,而是他的兒子唐代宗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等名將后才平定。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鮮血流成了陳陶斜的澤國水鄉。京都百姓轉頭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軍早來到退敵安邦。「1」
官兵來了,退敵安邦了,但盛唐回不去了。
歷時七年多的大動亂,讓大唐極盛而衰,直接就把萬國來賀的盛唐風光摧毀殆盡。
5500萬人口,到安史之亂結束,銳減至不足1100萬人。
五分之四的中原人口,整整4000萬人,在這場動亂中消失。「1」
活下來的百姓也過得極為凄慘,經濟民生的毀滅性打擊,讓中原百姓以紙為衣,以土為食,玄宗中期之后的百姓們過得比一百三十七年的建國時期還慘。
繁華落盡成一夢,盛世大唐不復還。
留給后世無盡的感慨。
而這場動亂的直接原因,我們親愛的唐玄宗陛下,早在安祿山死時就被迎回長安,稱太上皇,每日對著小愛妃的畫像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親信被清洗,晚年只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憂郁寡歡,終在762年與好大兒同年駕崩。
李隆基嘲諷地笑了,因為他的下場是真不好。
陪伴在他身邊的親信遭到清洗,寵愛的妃子死了,畢竟當年的逃跑可不是沒有代價的,劍門關七十二峰下,寵妃因兵變而成為替罪羊死了。
高力士被誣陷流放;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被下放;親妹玉真公主被送入道觀;供娛樂的梨園被遣散。
李隆基甚至想鼓掌。
“棄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與百姓于不顧的帝王就應該落得如此下場。”
年邁的皇帝糊涂,但他能不知廉恥嗎不能。
逃跑就是讓人恥辱,就是會令人厭惡,不是嗎
“罪人就應該有罪人的待遇,若是活的舒心怎對得起枉死的四千萬大唐百姓。”
不知怎么,李隆基把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劃分得很清楚。
畢竟現在一切都還沒發生不是嗎一切都還有挽回的余地不是嗎
但李隆基也是真難過啊。
皇帝在深宮內院,誰的聲音也聽不到,身邊都是忠臣還好,若是奸臣,那只能被奸臣混淆視聽。
至于如何分辨忠奸,全看皇帝是否被亂花迷了眼。
那個未來的他,后半程是否有回旋的余地呢沒有,一絲也沒有,因為一朝過錯,他的身邊就被奸佞圍繞滿了,他沒有悔過的權利。
李隆基眼底晦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