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山咬牙道“那就開”
而眼下,路得一步一步走,活兒得一步一步干。
開完會,趙柯就去給知青們發布了任務三天時間,測出井眼。
知青們歡聚一堂,抓耳撓腮。
鄧海信“測井眼怎么測”
他們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在各種運動,教書的不認真,讀書的不上心,很多下鄉青年說是知識青年,真到用的時候,根本倒騰不出幾滴墨。
蘇麗梅犯愁,“要用的是地理知識不現學來得及不好煩吶”
咋學從哪兒學他們根本沒有渠道。
劉興學嘗試著說“按照大隊的要求,旱季也要有水,盡量避開田地,得先找洼地吧”
莊蘭也仔細思考,發言“比較濕潤的地方,草長得茂盛,是不是地下水更多”
有道理。
鄧海信和蘇麗梅點頭。
“那怎么試驗呢總不能看中地方就挖,很費時費力的。”
蘇麗梅說完,其他三人相對無言。
莊蘭有些不情愿地說“咱們要不要問問傅知青”
劉興學否決“他跟林知青要搞水車,咱們要是這點兒事兒都去問他,顯得咱們這些知青都不如他似的。”
蘇麗梅覺得,不如就不如,也沒啥,傅知青確實知識面更廣,但其他三個人看起來都不太樂意問傅知青,她只能隨著。
莊蘭又提議“那還有顧校長和吳老師、唐知青呢,大家集思廣益,肯定能想到合適的辦法。”
請教這三個老知青,大家心態就比較平和,都投了同意票。
只有三天時間,他們不能耽擱,準備現在就去問。
四個人起身,劉興學看向屋子“方靜呢用不用叫她”
蘇麗梅撇撇嘴,“剛才開會,她就說她太累了,難受,不參加,還叫什么啊。”
硬拖是拖不動的,四個人就沒再管方靜。
女知青屋里,方靜躺在炕上,罵了一句“蠢得給人打白工。”
而顧校長他們三個老知青確實更有生活經驗,也給四人了一些幫助和建議。
沒有工具的情況下,測試土地是否足夠潮濕,只能用一些笨方法。
四個人裁了幾張報紙,沿著田地走,找到低洼草木茂盛的地方,薅掉草,放上報紙,拿葫蘆瓢一扣,等一晚上之后,哪里濕得最厲害,就證明土壤比較濕潤。
他們想得很好,然而第二天一早一去查看,東面那片地的葫蘆瓢愣是丟了兩個,原地只留下兩張濕漉漉的報紙。
知青們“”
蘇麗梅想罵兩句,又忍住了,氣憤地說“我要告訴趙主任”
莊蘭拿起報紙,“這是露水打濕的吧好像不準。”
好在另外兩片地的葫蘆瓢沒有丟失,報紙的潮濕度也能看出點差別,也算有收獲。
蘇麗梅還是氣不過,就找到趙柯家去告狀。
趙柯“”
一路過看見倆葫蘆瓢,順手撿走,確實很符合趙村兒社員勤儉持家的作風。
趙柯答應蘇麗梅會幫他們找水瓢,又提醒她“你們下回再弄啥,記得做個記號,我讓社員們不亂碰。”
蘇麗梅很懷疑,“我們做記號,不會把我們記號拿走嗎”
她說的是布條,麻繩之類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