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兒回應“建國建國快來,媽要累死了”
趙建國擠不過去,就喊她“媽,你們放下別動了,我們過去”
祖孫四個直接就撂下了東西。
傅杭和方煦從他們一找到人,身姿便不由地更加挺拔,隨著趙建國趙棉他們一同走向祖孫四人。
兩方人終于匯合,四個人都激動不已。
劉妮兒“建國啊,你一點兒沒變小棉這么漂亮了,真好真好趙瑞也比以前精神了,在城里熏陶的吧”
個孩子好奇地打量陌生的親戚。
傅杭和方煦安靜地站在后方,等著他們平穩情緒。
他們兩個存在感十足,路過的乘客都要多看好幾眼,劉妮兒哪能注意不到,她跟兩人對上視線,疑惑地問趙建國“這兩位同志是”
傅杭和方煦對視一眼,又迅速移開,上前自我介紹,并且為了避免誤會,重點區分
“姥姥,我是趙棉的朋友。”
“姥姥,我是趙柯的朋友。”
“哦”
老太太活這么多歲數,哪能品不出來,笑得慈眉善目,“好好好,你們有心了。”
兩個人更有心,非常有眼力見兒地伸手拎東西,且都撿大件兒拿。
趙建國和趙瑞也都上手。
“媽,先出去吧。”
大包小包,一人分了點兒,祖孫四個一下子輕松極了。
個孩子有了閑心,興致盎然地打量起周遭。
一行人移動到火車站前的廣場,傅杭提出給他們拍照。
東西放在方煦和傅杭身邊,方煦并沒有跟傅杭站在一起,而是站在行李的另一側。
劉妮兒看到兩人的距離,好奇地問了一句“他們以前不認識嗎”
趙棉“認識的。”
“看起來不太熟啊”
拍完照,一行人去招待所住下。
路上,劉妮兒發現,只要有人問話,兩個人都會回答,他們彼此卻沒有對話,眼神也幾乎很少對視。
地域特色,本地人都很熱情直爽,劉妮兒更是典型。
她回到老家更加放松,想到什么就直接說了,“你們兩個怎么這么客氣”
老年人的習慣,婦女隊長的職業病,本地人的性格特點,見人就想撮合,“認識就是緣分,沒事兒坐一塊兒多嘮嘮嗑,關系就親近起來了。”
方煦和傅杭“”
兩個人內心拒絕坐在一塊兒嘮嗑親近。
他們經歷過一場只有彼此知道的尷尬,他們不約而同地只有一個念頭,那件事情最好能夠帶進墳里,不要再有第個人知道。
兩個都沒有身份認可的人
實在太丟臉了。
他們不想解釋,也不想緩和。
冷淡,是他們的遮羞布。
非要問為什么這么客氣
沒錯,他們天生禮貌。,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