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一身傲骨,或者說,真正的士人就該如此。“折腰”一詞,大家應該可以聯想到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怎么能卑躬屈膝侍奉權貴呢這會使我一輩子都心懷耿耿,無法開心。最后一句,他為自己的辭官離去作了注腳。
尋陽。
陶淵明舉起酒杯遙遙一敬“吾道不孤”東晉。
潘府的氣氛有些不同尋常。一個著裝簡樸但不失氣質的婦人端坐主位,旁邊侍立的男子身材修長,面如冠玉,只讓人看一眼便會忍不住紅了臉躲開,這便是潘府主家,時下有名的美男子潘岳。
此時,潘岳的神情似乎帶了幾分惶恐,主位上的潘母柳眉倒豎面色含慍,語氣里頗有幾分恨鐵不成鋼
“你看看人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家連皇帝都不愿攀附,你呢對著賈謐馬車卷起的塵土下拜你還有沒有一點讀書人的風骨
潘安面上一閃而過的窘迫“母親,賈家勢大,孩兒若想有所寸進,就必須依附于他啊”
潘母眼睛一瞪“你已經是黃門侍郎了,俸祿豐厚,兒啊,你該知足了”說到最后幾乎憂心忡忡。
一旁的潘岳沉默不語,氣節、風骨有用嗎陶淵明有氣節,窮守尋陽,妻兒凍餓;李白有氣節,被賜金放還,氣節在權勢面前什么都不是如今官場誰不攀附賈家,憑什么他不行
他只是想過好一點,有什么錯
潘母見狀便知道他沒有聽進去,心里又
急又氣,大嘆道“賈家勢大,皇族焉能容他往后的權力傾軋必然少不了,你也聽了水鏡對晉室的一言半語,那八王之亂你還不及時止損,是要把這一家子一起拉下去嗎
渾噩的潘岳悚然一驚,難道自己,真的錯了
千百年來,對李白的討論不休。有人覺得李白雖然說自己多么多么厲害,但他的性格其實不適合做官,政治才能也有待商榷。比如說,五四時期的胡適在編寫白話文學史時就普這樣闡述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個山林隱士。他是個出世之士,賀知章所謂天上謫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飄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隱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篆,處處都表現出他的出世的態度。所以我們讀他的詩,總覺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與我們不發生交涉。
他盡管說他有濟世、拯物的心腸,我們總覺得酒肆高歌、五岳尋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濟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綠玉杖。
大家覺得他說得有沒有道理李白是不是生來就不適合也不愿意做官
興慶宮。
李隆基將水鏡上的文字看完,點點頭,沒好氣地表示贊同“說得沒錯,李白本便不適合做官,所以朕才放他離開,且去做他的謫仙人。
他想起水鏡開頭的那段視頻,貴妃研磨,力士脫靴,貴妃研磨應是戲說,但力士脫靴李隆基的眼睛掃過身側的高力士。
高力士雖是宦官,但才能了得,還曾幫他平定韋后與太平公主之亂,后官至大將軍,在諸皇子面前亦是爺爺輩的人物,若李太白當真讓他脫靴,那便是狂妄無知至極,這樣的人又如何堪當大任
說白了,這些都是官場法則,一點官場法則都不懂的人,憑什么當官
李隆基覺得胡適這段話實在說得在理。
齊地。
杜甫當下不平道“太白兄有濟世拯物之懷,高才高行卓蘋不群,惜哉不與時遇,如何就是盛名難副不適合做官了
北宋。
蘇軾微微皺眉這胡適既然修文史,該是個有見地的人物,怎的這段話說得如此淺薄
李白雖修習縱橫之術,又有道家風神,但骨子里仍是有兼濟天下的情懷
,怎么能如此武斷的認為他不合適也不愿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