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也覺得這段話有失偏頗“太白并未有一展才華之機,是否適合,能力如何,確實不宜如此武斷地結論。
長安院落。
賀知章臉色也不太好,李白是他舉薦的人,他便是看中了李白的才華,認為對方能接替自己,才屢屢在圣上面前進言,這人直言李白不適合做官,豈不是在說他賀知章看走了眼
簡直胡言亂語
李白笑呵呵地給他斟了杯酒“賀監勿氣,千載評說見仁見智,何必動怒呢”賀知章沒好氣道“你這是認下了”李白搖搖頭“我覺得我還是愿意做官的。”至于適不適合他輕輕和賀知章碰了一下杯,但笑不語。
三國。
心情終于平復的曹操可算是能跟上水鏡的思路發表意見了“要我看這話說得就不對,若那玄宗肯讓李白參與政事,讓他寫些詔書檄文,也比凈詠誦美人強啊
他想起建安五年,袁紹帳下才士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那真是才氣縱橫酣暢淋漓,他讀罷不覺驚出一身冷汗,連頭風都好了。
后來鄴城告破,陳琳被俘,他愛其才,任命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檄文多出于陳琳之手,陳琳也從不普讓他失望。
想到這里,曹操又道“我若讓孔璋詠誦美人,猶覺得折辱,李太白才學更甚于孔璋,這玄宗真是不知惜才啊對待才士,他不如我。
沉浸在自己未來悲慘經歷中的曹植掀起眼皮看了自家爹一眼,默默閉上了嘴,父親這動不動就要和人比上一比的毛病到底是什么時候染上的
漢初。
劉邦咂摸了一下“乃公怎么覺得,這李白生錯了時代”咸陽。
贏政表示贊同,不知怎的,李白總讓他想起普經的那些人物,比如管晏、比如魯仲連,比如張相。與其說李白不適合做官,倒不如說他不適合那個時代。
要弄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李白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做一個簡單回顧,大家看t。
首先是李白的人生經歷。5歲25歲,是他的讀書與置中游歷期,蜀中道教氣氛濃郁,生活其中的李白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道教的影響;
大約在十八歲的時候,李白隱居于大匡山,跟隨趙蕤學習縱橫之術,所以他的身上當然也帶有縱橫家的印記
蜀中還有任俠風氣,據說李白劍術也很了得,所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戰國時期的俠士風概對李白也很有影響。
漢初。
劉邦眼前一亮乃公說得沒錯,李太白倒像個戰國、秦漢之際的人物他玩味著水鏡里念叨的那幾句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簡直把
俠士形象和俠士精神寫透了。
這幾句也是出自李白之手吧怎么不把全詩放出來
他實在太好奇了。
咸陽。
豪政眼中也露出幾分滿意,李白竟然修習過縱橫術因為張相的原因,他對縱橫家的觀感還不錯。
26歲至42歲是他的壯游、求仕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拜謁過李邕、裴長史、韓朝宗等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舉薦,當然,沒人理他。
李白
倒也沒必要說得這么詳細。
賀知章大笑“還是老夫惹眼識英才”被提到的李邕等人謝邀,已經開始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