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
嬴政再次捕捉到那異形的符號anthoogy。聯系上下文不難猜出,這應該是書冊集子的意思。他眼神微凝,不太能理解這種文人把戲。
在一排中國文字中突然看到外國語言,還不止一個,有些許強迫癥的始皇陛下表示,他看著挺不習慣的。
北宋。
歐陽修微微激動上面說的歐陽子的秋聲,一定是他的文章吧這個名字取得真好,等看完水鏡,他就去把文章寫出來,不能讓后世的學子失望
另一邊,蘇轍碰了碰自家哥哥的手臂“兄長,看來你的赤壁賦在后世流傳度頗廣。”
蘇軾對再次看到的這個熟悉的名字也產生了點好奇“看來子是的,卻不知作得如何。”
“兄長的文章自然是極好的”蘇轍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他對自己兄長的才學可是非常有信心的
蘇軾沒忍住笑了笑,看著水鏡上的那一行文字,赤壁,應是三國鏖戰之場蘇東坡是我未來給自己取的別號倒不知有何因由。后世多次提到他的詩文,那他應該也是能上教材的吧蘇軾忽然有些期待了。
關于這個問題,許多論家也有過討論。比如孫紹
振老師就說,這一段與前文有割裂之嫌,非常突兀。難道郁達夫感覺不出來嗎,為什么他要這樣寫呢這里有個八卦的說法。
哦有八卦
大家的頭抬了起來,想到短歌行時聽到的八卦之語,嘴角不受控制地露出了隱秘的笑容。
我們知道,按照錢理群教授所劃分的時段,現代文學可分為三個十年,郁達夫,可以說是第一個十年的頂流作家,連迅哥兒都要稍微避一避鋒芒,找他約稿的雜志社不知凡幾。
據說,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就是約稿之作。約稿人叫王余杞,是個文學青年,也是我黨的早期黨員,左翼作家。
據郁達夫的日記,王余杞催稿非常之猛,寫信上門都來了一套,郁達夫鴿了許久,快到截止日期了,才堪堪完成這篇故都的秋。
沒想到吧,這么好的一篇散文,其實是被催出來的急就章。
水鏡之下的眾人
確實挺沒想到的。
明朝。
馮夢龍聽到這個說法,第一反應是好笑。他平時頗寫了一些話本子,也很受書商的歡迎,那雜志社,聽起來應該是后世的雜志作坊一類。后世的書商竟會堵著文士的門催書稿,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他搖搖頭“若是有人這般向我催稿,我怕是要夜夜不得安寧。”咸陽。
嬴政捉摸著楚棠的話黨者,集群也。論語中曾說,君子不黨。其字常含貶義,楚棠提起“我黨”來,語氣極為自然,又隱隱有些驕傲之意,這個“黨”到底代表什么,才能讓她這樣親近
思忖半晌無果,他轉而去關注另一個問題“依水鏡所言,郁達夫將文章付于雜志社,雜志社發出,則天下人可見。那若是用來頒布政令,豈非亦是事半功倍
誒李斯猛然抬頭,陛下說得對啊若將法令頒于其上,令鄉里小吏宣讀,百姓便可知秦法,這于施政大有裨益
可是,竹簡笨重,絲帛亦是不便
李斯閉嘴了,因為楚棠放出了當時的書稿原件,泛黃的圖片上分出了好幾個方塊,有大有小,上面是整齊排列的一行行小字,字跡清晰內容頗豐,右側方框寫著“當代文學”四個大字,正中間載著故都的秋文章。整張圖片看起來比竹簡容量大
,比絲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