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構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筆下,梧桐又逢上了細雨,梧桐葉寬大,細細密密的雨珠在梧桐葉上一點點匯集,再一滴滴滑落下來,由此才有“點點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黃昏”則暗示雨一直下個不停,“無邊絲雨細如愁”,這細細密密的雨也便織成一片愁網,籠罩在詞人心頭。于是,細雨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哀傷愁思的象征。
“愁苦難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會不傷懷”李煜喃喃著,相較來看,竟覺此時光景是分外眷顧他了。
唐朝。
長孫皇后第一次見這樣清麗婉約的詞,又兼作者是個疑似被負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幾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這姑娘,點點滴滴,聽得這樣分明,怕不是數著時辰過。”
一滴滴,一聲聲,仿佛將時間都拉長了,當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著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輕輕拍了拍。他也覺得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兒女情長注定不會成為他關注的重點,這首相思怨詞,怎么就和辛詞選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樂的悲憤沉痛,這思想價值,似乎不太夠得上啊
所以總結一下,李清照這首詞主要運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兩種手法,先以一組疊字折射出自身的凄涼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涼的氣氛,達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結句直接發出半生孤寂的慨嘆,而此情此景,又遠遠不是一個“愁”字能簡單概括的。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李清照會這樣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為什么因為趙明誠那個負心漢唄”
眾人一下子炸開了鍋,結合前面的介紹以及現在的一通分析,他們已經很確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拋棄,才在詞中抒發自己的幽怨,并腦補了一出多情才女癡戀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發妻、引得妻子在深閨自憐、終日以淚洗面的故事,紛紛罵起趙明誠不識好歹。
李府。
連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樣的想法,沉著臉思考怎么才能出這口惡氣,縱然事情還沒發生,但詞里寫的還是自己的女兒啊他這個做爹的看著心疼。
“女兒啊,你放心,實在不行爹讓人套麻袋把那負心漢打一頓”
正因為詞中透露出來的凄慘境遇心中有些酸澀的李清照
爹您原來這么莽的嗎
一轉眼,自家母親眼中竟隱有贊同之意。
李清照
爹娘真好,她哭死。
前面提到李煜,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后兩位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些像。
不是,唐前諸人一愣,李煜也就算了,反正沒聽說過,這寫詞怎么也有李白的是
“李白不是詩仙嗎”
咋又詞家三李了,也沒說他是詞仙啊
當事人李白頂著好友杜甫半是驚嘆半是意外的目光一攤手,表示自己也很懵。
北宋。
正在生悶氣并將水鏡里的講解當做背景音的趙匡胤心里一個激靈,瞳孔猛然放大。
李煜他熟啊
南唐養尊處優的風雅皇子,好寫些風流詞作,一朝登基為帝不嫻政事,被他攻破國都淪為階下囚,風流小詞寫不了了,竟是些愁啊怨的,李清照和他的的人生經歷相似
“李清照經歷了亡國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