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順理成章的,作者開始了更為顯豁的表述嗚呼,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一個人的意愿,就是千萬人的意愿,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還記得論語里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給別人。
這里其實還有一句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讓別人先有所成就;自己想要事業顯達,就要讓給別人先顯達。有點像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的意思
秦皇喜愛華侈,可人民同樣顧惜自己的家呀他想享受,那也得讓人民想先過上幸福的生活。結果呢,人民還沒富足,他自己先享受上了,還是奢侈無度的那種。
為什么搜刮的時候錙銖必較、唯恐“取之不盡”,用的時候卻像對待泥沙一樣,一點也不珍惜大家可以感受到,杜牧的情緒正在節節攀升,我們把這一大段的排比簡化成表格來對比一下。
楚棠將課輔上的表格搬運到課件上,只見水鏡上出現了一個兩列的縱表,左右標頭分別寫著秦始皇和天下人民,隨著講解補充,下面的空白格一一補齊。
秦始皇的“一人之心”,對應的是天下人民的“千萬人之心”,“秦愛紛奢”,對應“人亦念齊家”,“負棟之柱”的數量,對應“南畝之農夫”的數量“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當然對應的是“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了。
兩列表格清晰明了,直白地展現著作者的態度。
秦朝。
鄉野之間的許多百姓忍不住紅了眼眶,天下初定,他們還不曾遇得賦中寫到的許多,亦不知曉阿房種種原是詩人夸大之辭,可杜牧的聲聲質問,分明又似乎是他們的親身所歷。
有老者重重地拍著膝蓋老淚縱橫:“亂世受苦,怎么天下安定了,咱們黔首還是沒有活路啊”
漢朝。
司馬遷看著水鏡中的表列,書中所閱、游歷所聽聞再次于眼前耳邊一一復現:
“史鑒今古,縱杜牧此賦有夸大之辭,然秦民力之枯竭亦是事實,民困而反,其后陳涉吳廣自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贏糧而景從便是自然的事了。”
司馬遷收回目光,放眼看腳下的風土,他所在的地方正是陽城。
司馬遷心中糾結不已,他不否認始皇的功績,但也同樣佩服陳勝吳廣奮而反抗的勇氣,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多么豪氣不同流俗的宣言
可按照楚棠講解務求通達的秉性,她是一定要解釋那句“戍卒叫,函谷舉”的,嬴政聽到了,安能放任其后掘秦墓之人怕是這行義舉的英雄,要就此隕落了
司馬遷心中一陣可惜。涉后雖驕,一身膽氣,實在令他感佩。
三國。
劉備長長太息“秦民之苦楚,盡在其中矣”
他想起這些年或顛沛或戎馬倥傯中的所見,不由得也悲從中
來。
盛唐。
杜甫眼中充滿了動容,他想起楚棠曾贊他詩中始終不忘百姓疾苦,眼前的辭賦又何嘗不是呢
“杜牧此言,亦在為萬姓呼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