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荒唐,那崇禎末了倒是不曾辱國,先前提的君王死社稷,說的便是這孩子吧”
說到最后不由得帶上幾分嘆息,朱元璋一聽也是默然,他還記得楚棠說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贊揚,面色稍緩,喟然道“以身殉國,確有幾分血性,到頭沒有丟咱老朱家的臉。”
提到崇禎,一眾人的心都沉重起來,又是怒他不能守住祖宗基業,又是悲他以身殉國。
朱棣早已忘了剛剛受的無名氣,沉吟道“李自成攻入北平,皇室南渡,南明對陣的又是清兵,所以大明是崩于內亂,再亡于異族”
朱元璋也想到這個關節,臉色愈發冷了“內憂外患畢至,諸臣處處有私,朝堂尚且如此,地方會是何等光景又一場天下大亂。”
朱元璋半是惱怒半是惶然,他自己是從元末亂世里一路拼出來的,定鼎之后也有日月重開大漢天的豪氣,可偏在此時聞說了三百年后的明亡,曾經所見的亂世恍惚變成了三百年之后的流離,烈火般炙烤著他的心。
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好似竟沒有一個王朝逃過了這句詞。
有這樣感受的不止一個朱元璋,咸陽宮中,嬴政同樣在心里咂摸著這幾句詞。明朝皇帝姓朱,起朱樓說的,便是朱明王朝。
他瞅著念著,只覺這幾句像極了阿房宮賦中所寫,從“六王畢,四海一”的盛極,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大秦宮室轟然倒塌。只是阿房宮賦是怒,那桃花扇,就是悲恨綿綿了。
“此二文章,可為戒。”
他們唏噓感嘆心有戚戚,市井百姓也聽了一場蕩氣回腸的戲文,抹淚者有之,悲憤者有之,倒是還有細心之人記著開場的生旦離合,不無同情道
“國亡了,不知侯李二人最終如何。李香君出身風塵,竟有一身節義,錚錚骨氣笑傲多少男兒,當真是為奇女子”
“節義之士,原在煙花,此等大義實在令人感佩。”一旁的人嘖嘖稱贊,“這般女子,想來不亡于亂世,亦自殉于國節吧”
商女亦知亡國恨,清姿傲骨不墮塵。
“啊”另有一人聽著不忍,“殉國那這生旦豈不是不能團圓了”
他沒有太高深的想法,只覺若觀戲文,總要看到大團圓的結局才好,不然心里多難受啊
“團圓又能如何”先前說話的人跟著嘆息,“國已破,家已亡,兩人那些個風月感情,只怕再難開口了吧”
“好像也是哦”
那人一想,語氣也低落了下去。
討論罷,一眾圍觀人等感傷不已,只覺這戲文實在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用戲曲這樣俚俗的文形式承續起了前代文學嚴正的題旨,所不同的是他為反思,杜牧更多則是勸諫當朝。
只是我們看到賦文的結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哀復哀后人也。秦后諸人,未嘗不哀秦之遽亡,可哀嘆之后不思以其為戒,結果不過是又成了一個秦朝,又引得后人哀嘆。
事實證明,杜牧一語成讖。
我們的歷史足夠漫長,是以只要有心,總會找到方方面面的反面教材。再有心一點,或許就能總結些經驗教訓,以資當時。只可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一番話說得諸天萬朝的人們都沉默了下來。
秦朝。
嬴政又想起被囚于宮室的胡亥。秦世尚早,但也有三代作鑒,桀、紂、幽、厲,哪個不是血淋淋的例子胡亥不可能沒聽過他們的事跡,卻還是義無反顧地步上了他們的后塵,不正是沒有吸取到任何教訓么
想到這里,嬴政心中又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