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系社會確立后,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逐漸形成,世系的計算變成以男性為準。為了防止女子出嫁時帶走本族財產,財產繼承人只能為男性所有,女性則被排斥在外。這樣,未出嫁的女子失去了財產繼承權;
出嫁以后,婦女成為家庭的女仆,只能圍著丈夫和孩子打轉,被局限在家庭范圍之內。這樣她們的社會勞動所得少于男子,而又沒有財產繼承權,只能是越來越卑微。婦女在娘家和夫家都失去了對財產的所有權,也就失去了支配一切的權力。
女子生來本弱,只能相夫教子,這就是她們最好的歸宿。班昭下意識地說道。
盡管她不想寫女誡了,可根植于自己腦海中的觀念讓她一直以為這就是真理。
但是說完她自己首先不高興了,仿佛自己也受到了無形的約束。這樣的觀念,是誰輸送給她的
“女子生來卑弱,只能依附于人,若是遇人不淑,那一生也就毀了。”哥哥班固在一旁搖了搖頭,“說什么母系父系的,又不能改變什么。女人不都是這么過來的。”
班固根本不在意,隨口一說,說完自己繼續修書。班昭卻猛地抬頭看向班固,對啊,這樣的觀念,是誰輸送給她的真的是她自己這么想得嗎
華夏的女性越到后期,越不自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壓迫女性,又是從哪些開始的呢
有些人說是從清軍入關后,漢人自己抵抗不了自己被剃發易服就逼迫女性纏足,還說什么“男降女不降”
有人說是明朝老朱開始,命令命婦開始纏足,禁止改嫁開始;也有人說是靖康之恥,是程朱理學,是安史之亂,是獨尊儒術
感覺自己又被罵了的朱元璋纏足又不是明朝才有,禁止改嫁也不是明朝才有,憑什么總罵明朝罵他老朱
老朱不服
也有人說,是從秦朝開始,從秦始皇鼓勵有孩子的寡婦不改嫁開始。其實都不是。
嬴政沉默。
天幕前面剛說了,他是有提倡,但是六國之民也沒聽啊。而且大秦太短命,根本來不及全部履行。
周朝時期女子可以改嫁,并且還存在原始群婚的遺風。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這個“中春之月”,就是法定的男女聚會的蜜月。
西周雖然女子的權力不如商朝,但是婦女依然有出夫權,也就是女子主動離婚。但是春秋時期的婦女已經沒有了出夫權,甚至連離婚全也沒有。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連嫡長子制度都不穩固,更何況是婚姻制度中對女性的保護從一開始女子貞操觀念淡薄,到逐漸形成婦女貞操觀,女性的自由交往被逐漸受到了限制。
禮法也有了這樣的規定,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
青年男女不能隨便接觸,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雛形,僅僅“夫死從子”還沒確定。
三從四德是后期鞏固,但是論起源,其實很早很早。
幾乎可以說有了父系社會開始,已經開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