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因為有大瘟疫,具體人數難以確定。從萬歷末期開始至吳三桂三藩叛亂被平定的這幾十年里,華夏大地損失人口最少也在50006000萬,甚至可能高達8000萬1億。
然而整個二戰總共傷亡5000多萬人,明末清初的人口被屠戮者保守估計就有5000多萬,這也是歷史之罪。
整個清朝時期,反清復明從沒斷過,清朝統治者總是覺得是漢人桀驁難馴,卻從來不反思一下,自己屠殺的那些冰冷的數字下是多少人命。
清初,尚且茍存的南明百姓看著那熟悉的家鄉名稱,再看著天幕上冰冷的死亡數據,齊齊淚目之下,是更加的憤怒。
屠城啊,一屠殺就是幾千萬的人口,連禽獸都不如
“我們不能再內斗了”史可法憤怒地指著天幕上的“揚州十日”,“再內斗下去,大家都得死”
哪怕只剩下半壁江山,小小的南明政權還在為了繼承人爭權奪利。
潞王被認為是最賢明、最謹慎的繼承人,但他只是皇帝的侄子,被認為血統不夠正宗;
福王是萬歷皇帝的嫡孫,但是好色、貪婪、無知,口碑極差。
史可法原本是支持潞王,但是鳳陽總兵馬士英支持福王即位,甚至用上了威脅。
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原本想為了顧全大局支持福王,然而恰在此時,天幕出現了,并且預告了清軍后面的大屠殺。
“潞王必須是潞王”史可法看出馬士英還要反對,一句話冷冷地懟回去,“若是清軍俘虜我等,福王敢殉國盡忠嗎”
馬士英還沒說話,就清晰地看到福王瑟縮了一下。
馬士英“”
你是真的廢物啊爛泥扶不上墻
不提這些氣人的事,回到農業。
玄燁說是不提,你這一提,天幕下不知道多少漢人看得再次
對滿清心生恨意。
可是讓他否認都沒法否認,
,
清軍入關后大屠殺的幸存者還活著,但人口經歷戰亂后少了許多。這也是他為什么要大力安撫,要拉攏漢人地方勢力的原因。
再不安撫,全殺光了,治理一個光禿禿的中原,誰去種地,誰去養八旗子弟。
康熙時期,康熙頒布圣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賦”,該政策實施新添人丁不加征丁銀,從此政府只收地稅,以1711年的丁數收定額丁銀;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實施“攤丁入畝”,該政策是賦稅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把丁銀加入地畝,從此丁隨地起,丁地合一,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刺激了人丁的新增;
因為這兩項政策,盛世時期,清朝農民的稅務一度是歷代最低的,在農作物產量豐富、稅務輕松時,華夏人口突破了3億。
雖然這樣的一度,也僅僅是一度。
從乾隆末年開始,已經多出了額外的加派和勒索苛捐雜稅,到嘉慶年間越來越頻繁。
弘歷猛地一握拳“僅僅是一度”
乾隆是他的年號,天幕第一次說“康乾盛世”時期他就知道是在說自己。
但是每當天幕看起來像是要夸他時,話音一轉,夸就變成了損。
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雜稅,定然是那時朕年紀大了,官吏欺上瞞下。”弘歷快速地找到理由,“這些奸詐的官員,朕果然還是得好好盯著”
“人丁和田地合二為一”嬴政有些心動,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萬萬后,說不羨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搖搖頭,否定了這個稅務政策。
丁口稅是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稅錢來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斷增加的。
但“攤丁入畝”并不是每個朝代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