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以為都是漢人不服滿人,想要反清復明,結果停下來反而都不是。
娶不到媳婦的、吃不飽肚子的,原來如此簡單
那如果他能好好安撫漢人,是不是漢人可以向服從漢人政權一樣,也服從滿人政權
但是等等,還有最頭疼的那一群外
國蠻夷怎么辦
土地,
糧食,
關系著農民是否能活下去。但凡朝廷給他們留一點點生機,也不至于走上造反死全家的絕路。朝廷每次罵起義者逆賊時,從來不會反思,自己是如何把一向馴服的農民逼著走上造反這條路的。
造反這條誅九族的路,不是走上絕境無路可走,誰愿意誰不想老婆孩子熱炕頭,每日種種地就可以養活全家
天幕下的百姓連連點頭。
太平天國,李秀成嘆息“我當年加入太平軍,就是家里實在窮到吃不起飯了。當時我家上山種地,幫人打散工,勉強混一口吃的,家里人口多,經常吃不飽、后來太平軍來了,說跟著太平軍能吃飽飯,我就跟著去了”
不止他,太平天國里許多貧苦百姓都是單純出于能吃飽飯的目的加入的。
因為除了這條路,已經找不到其他活路。
清朝朝廷起初不愿意改,等到后面,就變成了不得不改。
兩次鴉片戰爭強迫打開大清的國門后,大清朝廷和大臣開始圖強求變,終于意識到弱民并不能國強,想要國強首先要民強。
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開始產生“兵戰”思想,起初是發展軍用工業,后來從軍用工業發展到民用工業,“兵戰”發展成“商戰”
1897年,張謇在請興農會奏中重新界定農工商的關系,認為農業是基礎,是工商業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張謇說“立國之本不在兵也,在乎工與農,而農為尤要。蓋農不生則工無所作,工不作則商務所鬻,相應之勢,理有固然。”
“工是什么工匠”定下匠戶制度不能更改的朱元璋不理解,工匠有什么重要的。就算有好的農具,沒有耕牛,沒有適合的田地,不還是不好用
“工匠也很重要”劉徹掃視著滿朝文武。
天幕不止一次提到“工”與“科技”,但是他滿朝文武,削藩搞世家的有主父偃,適合搞“商戰”的有桑弘羊,打匈奴的有衛青霍去病,發展農業的趙過已經找到、說快到長安了,但是這發展“工”的能找誰
劉徹暗自不滿足他果然還是人才不夠
天幕倒是再推薦幾個大才啊,他的漢武朝,還有什么大才
“商戰又是什么管仲之術”嬴政對“工”不是很意外,因為天幕對墨家的重視,現在大秦不缺工匠。
但是管仲是法家,跟李斯這個法家理念不同,李斯也不擅長管仲那樣以經商來攻擊國家。
嬴政挑剔地看了一眼李斯果然,還是差了點。
李斯陛下這眼神,怎么突然對他不滿了
嬴政快速把百家在腦海里過了一遍,突然想起巴清。
巴寡婦清雖然是女子,但也是商人,還是巨商,豪商,她既然愿意主動捐獻朱砂來投誠,應該不介意來咸陽為帝王效力吧
雖然清年紀有些大了,她家族一定有優秀的青年人才。
而且李斯年紀不也大了,
不還是早朝不誤的來干活。
嬴政迅速擬旨“傳巴寡婦清,
攜族中青年才俊來咸陽。”
與此同時,巴郡縣,清看著天幕,含笑問自己孫女“你說,這商戰之術,若是用在大秦對其他國家,該如何使用”
1898年,光緒皇帝開展戊戌變法,下詔要求各地用新時代科技知識來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