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妃看得忍俊不禁,她也很想笑,但是一想到還處于被監視的狀態,南昌王府也處處是釘子,想肆意一下都容易有生命危險。
“算了,你那書不是還沒出來嗎,寫書去吧。”
“對對對,我的書還沒寫,我寫書去了”朱權立刻飛奔去書房,總算轉移了注意力,可以繼續茍著了。
寧王妃也松了一口氣看在這本書還沒寫出來的份上,陛下也沒理由殺人吧
從明朝開始,官府便把茶馬交易上升到了關系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的國策高度,用茶葉換取戰馬成為了重要的軍政措施。
朱元璋傲然“沒錯,朕定下的。”
洪武四年開始,朱元璋便下令陜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余株。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戶,茶二百三十八萬余株,宜定令每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軍士攝取,十取其八,以易番馬。
在當權者的重視下,官府直接官營,三條茶馬古道齊頭并進,官府在各地設立主管茶馬交易事務的“茶馬司”和對茶馬古道進行全程守護制度以及道路維護制度。
單獨是徽州到鞏昌府,就茶茶馬古道經過的各地添置茶運所,官吏管理,通計11站,每處設茶夫110名。
其他地區也不遑多讓。
這樣一套從上到下、從官到小吏的完善政策下來,也標志著國營茶馬古道的開通。
宋朝,趙禎“快快快,抄抄抄”
大宋也有茶馬古道,也有茶馬交易,也設置了茶馬祠來統一管理茶馬交易。
原本還在介意天幕不提大宋,現在看來才發現這大明做的真的更完善。
大宋的茶馬交易攔不住商人的私底下走私,宋朝和西夏的茶葉走私屢禁不止,甚至在橫山一帶形成了集中點。
連朝廷官員、地方上主管茶葉的官吏和駐扎士兵也參與茶葉走私,仁宗年間發生過大案,一向仁慈的趙禎殺的血流成河。
但是,依然存在。
大宋的冗官冗兵制度也導致想要清理貪官污吏變得更加困難,茶葉帶來的戰馬并沒有預計的那么多,至于戰斗力,更不用提了。
而且,
,
假茶屢禁不止。
唐朝實行榷茶法,幾乎壟斷了制茶販茶的全部利潤,民間想要購買茶葉,也只能從官方設立的買賣點購買,而且價格昂貴,于是有了假茶販子的誕生;
宋朝更是假茶泛濫的高峰期,假茶販子或是摻雜如桑葉、茶梗等雜質來壓秤,以此獲得高額利潤,或是將已經使用過的茶葉進行二次加工,先是晾曬,然后再添加石膏一類的“增色劑”,就可以制作出“還魂茶”,拉到市場上再次販賣。
一直到明清,才真正的打擊下去。
可惜。
朱元璋心頭一跳又怎么了
他吸收了唐宋時期的教訓,開始重視打擊販售環節,而不是制假環節。
專門設置了紫陽茶坊,對將要流入市場的茶葉進行檢查,并引入引單薄號制度,詳細登記販茶者的身份信息和經營的茶葉種類及數量,一旦被證實是假茶,整個鏈條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都還不夠嗎
前面說過,大明一直有經濟危機。這一套茶馬交易在官辦體制下,交易成本很高,政府力有不逮。
弘治十六年,茶馬古道從官辦改為官商合辦。
同樣是弘治年間,對周邊開始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