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運輸茶葉,英國人開始在印度興建鐵路,從種植到制作到運輸,整條產業鏈形成了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質量更為穩定,價格逐步降低,從此開始銷向了全世界。
1892年,英國茶品牌麗頓就開始了全球化道路,首先打入的就是美國和遠東市場。
20世紀,聯合利華收購了麗頓的全線品牌,從此強強聯合,開始各更為強勢的擴張之路。
如今,麗頓茶葉類產品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無論是知名度
還是銷量,都是全球第一大茶葉品牌,也是全球消費者選用最多的第三大非酒精類飲料,僅次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1992年,麗頓進軍華夏市場,5年后,成為了華夏第一茶包品牌。
英國,不產一片茶葉。
但是它的茶葉原料市場,遍布全球。
斯里蘭卡、印度、華夏和肯尼亞都有原料供應基地,華夏的原料供應商分別位于安徽黃山、四川雅安和云南。
它的加工工廠,同樣遍布了印度、美國、華夏和英國等全世界。
那么,為什么華夏自己的茶葉品牌無法躋身世界呢
然而,大部分的茶葉市場,與華夏無緣,但這一切是有原因的。
起步早是一處優勢,麗頓品牌創始于1890年,在它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搶占市場時,清政府正值光緒皇帝在位,實際掌權者是慈禧太后,大清正在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當麗頓已經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后,華夏茶葉想要追趕時,輿論上已經失去了先機。
報紙上夸張的宣傳,中英文雙語
“華夏茶葉染色”
“華夏茶葉農藥超標”
“華夏茶葉中毒事件”
最后流傳到華夏自己的市場,變成了純中文的夸張標題。
但是華夏自己的市場就意味著新聞是真的嗎
并不是,麗頓短短五年時間從入駐華夏到成為華夏第一大茶葉銷售品牌,不僅僅是埋頭做茶葉那么簡單。
如果華夏本土的茶葉真的又染色又農藥超標,麗頓為什么要用華夏的茶葉
每一個耳熟的謠言背后,是資本的強勢入侵和對輿論市場的操控。
在輿論操控上,商人比農人更懂市場。
對外有謠言,對內,華夏的茶葉早期時間對自己的品牌定位不明。
從賣茶,到販賣生活方式,就是英式茶道和日本茶道在世界范圍普及的原因。
英國公爵夫人安娜瑪利亞羅素,創造了下午茶的貴族生活方式。
當時英國流行一句話當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都為下午茶而停。
日本的茶道原原本本傳自華夏,在他們自己的茶道歷史書上也有記載,傳自華夏的宋朝,有爭議的是哪位禪師帶回日本的。
有說法是宋朝時期,榮西禪師兩次來到浙江,將華夏飲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發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余杭的“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
也有說法是最澄和尚于9世紀初帶入日本,將帶回的茶種子種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后來的日吉茶園。
日本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濃縮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對外注重宣傳,以強勢的媒體文化全方位宣傳,讓日本茶道成為了它的招牌。
華夏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在商業上吃了不少苦頭。
許多我們自己并不看重的
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