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們議論起兩個村水車的不同之處,斗笠老者圍著水車打量著,時不時與一旁另一位斗笠老婦交流一二。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而筒車據說是發明于隋而盛行于唐。
但是因為天幕上出現過這些畫面,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一畢嵐發明的翻車提前出現,筒車也很快也被能工巧匠打造了出來,根據不同的地形,交替著使用。
這一村莊正在位于平原與山地的交界處,他們村地形比較平,隔壁村已經屬于山地,高低差異很大,便能看到兩村很明顯的不同之處。
這兩位斗笠老者、斗笠老婦,也不是普通的村人,而是新鮮出爐的“農師”。
大漢剛發明成熟的紙和書本,農書根本不多,農官有點難度,但是從民間選拔有經驗的老農集體交流,指導其他人,還給予官吏待遇,對朝廷而言也是雙贏。
目前選拔的“農師”非常簡單樸素,看每一年誰家地里的收成最好、經驗最豐富、而且愿意對外分享自己種植經驗的。
這斗笠老者就是本村的農師,斗笠老婦就是安裝著筒車的隔壁村的農師。
自上任以后,兩位老者時不時行走于村中,傳授自己的種植經驗,還會統一去城里參與農師協會的交流學習,哪怕是這樣春雨連綿的季節,也忙碌的腳不沾地。
忙完水車,還得忙草市。
草市的交易看似簡陋,但是很能促進農民研發農副產品積極性,在各個村中都很受歡迎。
而在更有條件的長安和一些莊園里,當有知識有錢財的貴族、官員、莊園主受到天幕啟發,開始花大錢搜羅民間人才,漸漸地開始將農業分科細化。
養花,養果樹,養魚,種稻,種麥,種桑麻,原本就有各種大類別,現在更加細分擅長溫室養花的,擅長花卉病蟲防治的,擅長培育新品種的;擅長柑橘嫁接的,擅長柑橘增收的
這些原本得到了宋明清才會因為市民經濟的繁榮發展起來的農林園藝,在漢朝只要被點撥開,依然有條件實現。
在各地多了許多工業交流行會,有官方行會,地方行會,也有民間私人行會,開始從閉門造車走向融合交流。
并且還慢慢出現了各種木工大比、鐵匠大比之類的工藝比賽,有錢
有興趣的富商出資贊助,從中尋找自己需要的人才,工匠從中尋找自己未來的出路,還有更多沒技術但是感興趣的平民或者學徒來觀看比賽,看著看著,開始學習深入某一行,投身其中,為行當帶來新的血液。
而自從宮中重視刺繡地圖之后,擅長刺繡的女子不僅僅是有商業價值,還有了軍事政治價值。
宮中特意召集聰穎繡娘,教授繪圖、測量知識,不僅僅刺繡地圖,做立體軍事沙盤,還涉及到刺繡一些不適合用紙張或者竹簡保存的書籍秘聞的保存。
當一位看似年邁體弱的繡娘親自冒險去匈奴假裝酒娘賣酒,窺探到了匈奴大漢交界處的地形,刺繡出了非常精準的軍事地圖后,得到了劉徹親封的官職這也讓大漢的女官越來越多,讓民間的女子越來越敢為了自己的將來,拼一把
醫者研究著針法灸法和草藥學,有的利用提煉出來的酒精各種做實驗尋找適合的用途,有的開始自己扎自己研究穴位實踐
還有膽大的醫者,比如義妁等不甘落后于后世醫者的太醫,親自持刀解剖亂葬崗沒人要的尸體,或者是死刑犯。名聲傳出去后,謠言經過發酵越傳越恐怖,一時間導致犯罪率大幅度下降。
宮中的方士在研究火藥,時不時傳出爆炸聲,還有方士把自己炸成重傷,也讓民間對火藥的研究淡了許多。當然,就算有,那明顯的爆炸聲也逃不過大漢對硝石等材料的嚴格管控,而且爆炸聲非常醒目,也非常好抓人;
民間的方士們開始研究化學,一會兒煉丹爐里燒銅鐵,一會兒燒后世寒食散配方然后去鋪路,還真利用石膏黃土生石灰等隨處可見的簡單原料,燒出了土水泥的配方,糊墻之后光滑不掉灰,鋪路之后光滑不揚塵,極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
最重要的是,材料便宜隨處可得,哪怕是做成品賣也便宜。
民間的游俠有些主動從軍,有些在民間擔任起武術師傅,帶著村里的孩子們學習棍棒力氣、射箭刀劍等招數,后來被村里人集資湊了一間武術學堂,成為了最早的武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