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著天幕貼出的帝王臣子民眾我都要的圖像,涼涼地掃了太子一眼,太子立馬接口“孔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是儒家態度,但現在儒家經義已經完善,不懼佛道參透。
不過大明佛道比前幾代要乖順,實在不行,就借唐朝武則天做法佛道再行攻訐之事,就開除度牒。
看他們誰敢鬧
儒家行的是政治學說,走的是人間法則,講究的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精英階層文化。
面對佛教普度眾生的教義,儒家怎么打嘛
打不過啊
所以儒家從魏晉到大唐,都沒有構建出能對抗佛教體系的哲學思想
天幕貼出滑稽的打不過打不過,真的打不過圖像,看得趙匡胤眼角一抽,果斷移開眼,簡直無法看
儒家沒有本源觀,但道家有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家眼中的世界本源;
但只有此還不夠,畢竟魏晉談玄學就是引用道教,談了半晌談了個寂寞,其政治理想如曇花一現,沒了結果。
于是在引用道家的同時,儒者又翻開老祖宗寫的易經取經。
論形而上學的最佳回答除易經還有誰
并且易經也是儒家經典,有問題找老祖宗,難道不應該嗎
應該
所以我們翻開北宋范仲淹、歐陽修、胡瑗、程頤、王安石等人的儒家著述,第一章都是引易經道法來解釋世界本源是什么
天幕刷刷刷地貼出一系列思想體系
王安石宇宙萬物由天、道的本體物質元氣組成,元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變為萬事萬物。
但萬事萬物跟人沒關系,也就是荀子說的天人分相,自然有自然規律,天管不了人事,有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味;
胡瑗天地以生成為心,天地以創造為使命,人與萬物的區別的道德,道德即仁,仁是大道,所以人能生生不息是因人有仁,有道德。
各類思想學說看得歐陽修眉頭一挑,在他看來,能戰勝佛法的只有本,即儒家禮儀,僅檀道德仁義之說太過空曠。
他微微側目,掃過一徑同僚,慢不疾不徐道“若天下人皆知禮義,心中有所堅守,才會拒絕佛法侵蝕。”
身旁下屬贊同道“州府說得對,禮義者,勝佛之本也。”
心中卻在嘀咕仙人說佛萬般不好,但在佛祖面前世人平等,就憑這點他也信佛
歐陽修不知他心中所想,抬頭繼續眺望天幕內容
周敦頤全文背誦的愛蓮說作者,他的核心理念是太極太極說,無極而太極,認為萬物要通過誠來體現道德,誠是圣人之本,所以人要做到誠信。
二程天理云者,萬物只有天理,己何與焉
他的理念是天理是造化之源、萬物之本,三綱五常是定理。
對于有罪之人要懲罰,對于有德之人要表彰,我們要自明吾理,以覺言仁,敬德修德才能真正覺知天地萬物的存在,才能到達真正的仁;
全
文背誦
歐陽修低頭念叨了一句沒想到后人對周子太極說不感興趣,對散文卻要求學子熟記,真是怪哉
按下心中疑惑,他繼續打量著天幕展出的大宋學派精義
張載宇宙現象由氣引起變化,也就是氣元論也叫氣本論,氣是人不良欲望的來源,要誠意正心窮理、了解人類天性盡性,也就是修養內心才能體察天下。
簡單總結北宋新儒學的宇宙觀,也是理學中的理含義它是萬物起源,是天地規律,而天地規律就是仁義道德,仁義道德組成世俗一切,你佛教自稱方外之人不屬人間,只能勸善舍去自我盼來世命運。
所以我儒家勝你佛教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能延續到現在的宗教、學說,都有一套完善的來源論,如猶太教、基督教來源于創世說,伊斯\蘭教來源基督教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