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的內容跟許望秋上一世考北電的時候是一樣的,朗誦、小品、以及口試。對本身是北電畢業,又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許望秋來說,這些是小兒科。不夸張的說,以他現在的水平,給這個時代的北電老師上課都綽綽有余。
朗誦環節,許望秋激情澎湃地朗誦了食指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平》,讓在場考官連連點頭;在小品環節,許望秋跟一個叫劉林的大個子男生搭檔,演了一段雙人小品,讓考官們露出了驚訝的目光。
三位考官感覺到了許望秋的不凡,在口試的時候把他作為重點考察對象。主考官張克凝視著許望秋,故意用冰冷地語氣道:“許望秋,你才十六歲,年齡實在太小了,做導演是需要閱歷,你應該等兩年再考。”
許望秋心想,接下的幾年里導演系都不招生,要等到85年,導演系本科班才會重新招生,就是王小帥、婁燁他們那個班,我可不想等七年再考。他作憤怒狀,大聲嚷道:“老師,學校沒有規定十六歲不能考吧?學校招收的是優秀人才,與年齡無關。如果我不夠優秀,你們淘汰我,那我無話可說。如果因為年齡而看輕我,那我一萬個不服!”
張克臉上有了笑意,心想這孩子相當自信啊,做導演自信很重要,如果你連自己不相信,那如何能夠駕馭一個龐大的劇組?他不動聲色地問道:“你為什么要學電影?”
許望秋道:“就兩個字,喜歡。”
旁邊的吳國英老師問道:“你對電影有什么了解嗎?”
許望秋道:“我家在秀眉電影制片廠旁邊,哥哥在秀影廠上班,我從小到大看過很多電影,也過不少電影書籍,還在秀影廠認了個師父。我喜歡電影,真的非常喜歡。對我來說,電影是值得奮斗一生的事業。”
張克問道:“那么,你有什么特別喜歡的電影嗎?”
許望秋想了想,輕笑道:“我喜歡《小兵張嘎》。”
三位考官都笑了,看起來挺成熟,沒想到喜歡《小兵張嘎》,真是個孩子!
吳國英忍俊不禁地道:“你為什么喜歡《小兵張嘎》,是喜歡里面的嘎子嗎?難道在生活中你也是一個噶小子?”
許望秋嘴角微微翹起,說喜歡《小兵張嘎》就是為了引出這個問題,輕輕搖頭道:“不是,我喜歡《小兵張嘎》主要是喜歡里面的兩個長鏡頭,覺得特別厲害。第一個長鏡頭,嘎子進入廣場,穿過人群,來到奶奶身邊,看到奶奶被東瀛鬼子殺害。這場戲用長鏡頭來表現令人悲憤的大場面。導演將攝像機吊在樹上拉伸鏡頭拍攝,鏡頭時近時遠,有特寫、有大場面,通過精彩細節很好地表現中國人民抗擊東瀛侵略者的悲壯一幕。
另一個是羅金保帶著嘎子進入區小隊駐地的長鏡頭,他們走到一家茶館門前,繞過茶座,走進院里,穿過葡萄架,拐進一個小棚,移開一捆草把,走進去,上房頂,下梯子,最后進入區小隊的駐地。整個鏡頭隨人物時上時下,不停地前進,讓觀眾發現游擊隊員隱蔽在深深的院落中,用精彩的細節描寫反襯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
這兩個鏡頭特別厲害,我以后也要拍這樣的鏡頭,要拍這樣的電影。讓觀眾的視線隨著鏡頭運動,跟著我進入真實世界,去感受世界的真實、殘酷、力量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