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考官被許望秋這番話驚呆了,內心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著,好幾秒鐘才回過神來,心想這孩子真不簡單啊,竟然對長鏡頭有這樣的認識!
長鏡頭的說法源自于巴贊的鏡頭段落理論,60年代初國內開始出現介紹巴贊理論的文章,但沒過不久運動爆發,對巴贊理論的學習也就中斷了。
說到長鏡頭,還有個笑話,江卿對國際電影界長鏡頭的動向有所耳聞,,便斷章取義地認為長鏡頭就是鏡頭要長,就責令國內的導演們一部片子只許分二百多個鏡頭。于是,影片制作者們不得不挖空心思把一個呆板的戲劇性場面用一個鏡頭拍下來,搞得特別崩潰。
現在國內的導演真正懂長鏡頭的非常少,很多人就知道個概念,沒想到眼前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對長鏡頭竟然有這番見識,簡直不可思議啊!
后世考北電的時候經常有人說,北電老師喜歡白紙。這是對的,但并不是老師討厭懂得多的人,更不是喜歡什么都不懂的人。老師只是討厭不懂裝懂,路走歪了的。像許望秋這種真懂電影,真正能夠拿出干貨的學生,老師怎么可能會討厭,絕對是當寶的。
張克盯著許望秋看了幾秒,心想這孩子真是好苗子啊,不過他并沒有流露出興奮之色,臉反而沉了下來,緩緩地道:“如果讓你分析一部電影的內容,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許望秋回道:“我會從主題、人物、環境、道具、細節,五個方面分析。”
張克又問:“讓你對電影語言進行分析,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許望秋不緊不慢地道:“我會從景別、拍攝角度、鏡頭運動、光線、色彩、蒙太奇與長鏡頭、聲音、聲畫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
張克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這孩子不簡單,是真的懂電影。他的臉拉得更長了,冷冽的目光刀子般刺向許望秋:“你說的這些,不可能自己看電影就能悟出來,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人,而是怪物;國內又缺乏電影理論方面相關書籍。你怎么會懂這些,是誰教你的?”
許望秋料到張克他們會有此一問,從容作答:“蘇振聲是我師父,是他教我的。”
張克旁邊的兩個考官聽到蘇振聲恍然大悟,原來是蘇振聲的徒弟,難怪如此不凡。
蘇振聲在電影圈是響當當的人物,在30年代就加入魔都明星電影公司任演員,活躍于魔都電影界,跟趙丹、金焰這些超級巨星是好朋友。到了60年代初,他正式轉向導演工作,開始獨立執導影片。
1958年,秀眉電影制片廠成立,由于是新廠,人才奇缺,國家為了調整電影生產基地布局,副總/理陸定一提出將魔都的天馬電影廠遷到西川。1965年天馬電影廠的第一批人員遷到了秀影廠,蘇振聲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在蘇振聲他們抵達西川后不久,運動爆發,蘇振聲很快被關進牛棚,再也沒有作品問世。
張克定定地看著許望秋,半晌才顫聲問道:“老蘇,你師父,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