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充滿了多好萊塢商業片的拙劣模仿,情節胡編亂造,在邏輯上根本就說不通,是一部非常失敗的電影。這樣的電影竟然大受歡迎,說明如今的觀眾是多么的愚昧。”
“這是一部批著藝術皮的娛樂片,盡管有藝術的皮,但終究是娛樂片,有著懸念的情節,火爆的場面,吸引一下眼球,僅此而已。我沒有看到導演的藝術追求,看到的只有他對商業的妥協。”
支持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的也有,波蘭斯基不怎么待見新浪潮,在他看來拍電影娛樂觀眾和教化觀眾都沒有錯,沒有孰高孰低的區別。因為這個觀念,他被戈達爾大罵“滾回你的好萊塢去”。
波蘭斯基覺得眾人對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的批評有些過了:“我覺得電影不錯,電影的兩條線,第一條男主角和歌手是典型法國藝術片風格,而卷入黑幫糾紛,被黑白兩道追殺是好萊塢商業片風格,能將法國藝術片和好萊塢商業片在一部電影中融合,這是非常困難的,能做到這種程度非常了不起。”
夏布洛爾跟里維特、特呂弗、戈達爾及侯麥并稱“新浪潮五虎將”,不過他是最早放棄新浪潮理念,回歸商業電影的新浪潮導演。因為他不但是導演,而且是投資人,他發現新浪潮電影知識分子紛紛叫好,但觀眾大部分是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大批觀眾逃離電影院。他覺得如果觀眾都不看電影,那電影很可能會完蛋,于是,他開始回歸商業片。在回歸商業電影后,夏布洛爾遭到了很多抨擊,但他沒有退縮,沿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繼續前進。
現在見很多人抨擊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夏布洛爾堅決力挺:“電影不應該排斥觀眾,商業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長遠。你的《歌劇紅伶》拍得很好,觀眾很喜歡,在表現手法上也很有新意,充滿了創造力,顯然你作為導演對電影是有思考的。我喜歡這部電影。”
新浪潮支持者聽到這話,紛紛反駁:“法國電影應該走自己的路,不應該拙劣的模仿好萊塢,模仿好萊塢只會讓我們失去傳統。”
“你自己誤入歧途,失去了藝術追求,為什么要讓年輕導演也走上墮落之路呢?”
夏布洛爾反駁道:“1958年法國電影觀影人次是3.71億,新浪潮開始后觀眾人數大幅下降,到了1971年只有1.75億,降了一半多。最近兩年人次略有回升,突破了兩億,但靠的不是法國電影,而是好萊塢電影。《歌劇紅伶》是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導演也展現了自己的藝術追求,這樣的年輕導演明明應該支持,可你們卻拼命詆毀。你們口口聲聲反對好萊塢,可你們的所作所為卻在讓我們放棄觀眾,把市場讓給好萊塢。如果有一天法國電影真的死了,你們這些人就是幫兇。”
許望秋沒想到現在國內關于商業和藝術的爭論甚囂塵上,法國也是這個情況。不過他知道夏布洛爾是正確的,現在歐洲國家的本土電影還勉強能抗衡好萊塢,但等到幾年后好萊塢完成產業升級,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電影產業被好萊塢碾成粉末,從此一蹶不振。法國靠著國家政策保護,以及政府的高額財政補貼,勉強維持20%多的市場份額,茍延殘喘。
許望秋壓低聲音問皮爾-卡丹:“他們總是這樣嗎?’
皮爾-卡丹微微點頭:“從我加入這個沙龍開始,他們就一直吵個不停,已經吵了十來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