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后許望秋總結到:“雖然我盡可能地收集材料,竭盡所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的寫作和分析,但論文還是存在著不足之處。所以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做到更好。我的陳述完畢,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成蔭滿意地點點頭:“非常精彩的陳述。你需要稍微休息一下,還是直接進入答辯環節。”
在論文答辯中,最重要的一關就是答辯環節。通過了就能順利畢業,不能通過可能延期畢業。答辯規則很簡單,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一般采用隨問隨答的形式,老師提出的問題一般會緊扣論文主題。
許望秋知道在答辯的時候,老師一般不會不會刻意選擇刁鉆的問題去提問,不需要擔心問題太難,不過就算在場老師問刁鉆的問題許望秋也不怕:“直接開始吧。”
首先提問的是周傳基:“巴贊把電影界定為一種照像現實主義的藝術,克拉考爾則把電影的本性稱為物質現實的復原。按照你的說法,在未來電影中的一切都可以通過圖形技術做出來,那么這種做通過圖形技術做出來的電影還能叫電影嗎?”
許望秋知道周傳基是電影本體論的堅定支持者,即使到了兩千年之后,他還因為這個問題跟北大的沈語冰和清華的尹鴻在網上大打嘴仗。他現在的提的這個問題,就是就是關于電影本體的,這個問題很大,很不好回答。
不過這還是難不住許望秋:“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覺暫留原理。普拉多據此原理于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而這些技術的出現最終催生了電影。
在電影誕生之前的動畫影像是手工繪制的,而且通過人工方式讓其運動。這種技術在電影誕生后,它不在是主流,但并沒有消失,而在融合電影技術的基礎上保存拍了下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因此,動畫被稱為電影的私生子。
我們知道電影和動畫是不同的,動畫的制作方式更接近于繪畫,而電影是攝影,而且要努力地消除制作過程的任何人工痕跡,讓觀眾相信電影中的一切是真實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正是電影制作技術,把一切讓它們并不存在的證據都掩蓋了起來。比如在電影《獵鷹》中有一個鏡頭,火箭筒把直升機打下來。直升機墜毀是在攝影棚拍攝的,而后面的背景是實拍。我們通過摳像技術把直升機墜毀部分摳下來,跟實拍的背景和在一起,才有電影中令人驚嘆的直升機墜毀場面。這一部分其實也是手工加工的,可以看成動畫技術的一種。
計算機圖形技術也是如此,可以看成動畫技術的延伸,是一種更加高超的動畫技術。電影是從動畫中誕生的,只是在電影誕生后,動畫逐漸邊緣化,不過現在更高超的動畫技術已經出現。原來屬于電影偶爾為之的附加的技術在未來會成為堂而皇之的標準技術,原來處于邊緣的東西將成為主流。計算機圖形技術會把以前電影中被壓制的東西還給了世界,而電影也將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