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這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沒有關系,如果一定要往政治上扯,那我們在政治上也沒問題。我們都知道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致勝法寶之一。太祖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已經指出,藝術應該為人民群眾服務。現在電影圈彌漫著一股精英思維或者精英主義,他們的想法是老子是藝術家,老子說什么,老子做什么,跟其他人無關。如果電影拍出來,觀眾不買賬,他們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而認為是觀眾垃圾,是觀眾水平低。
我覺得這種思維是跟我們黨的基本路線背道而馳的,是屁股坐歪了。美國是資本主義沒錯,可人家的電影都在走群眾路線;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有什么理由不走群眾路線,不深入群眾,去了解群眾的喜好呢?”
楊柳青被許望秋駁得啞口無言,半晌才道:“了解國內觀眾的情況這個不難,可是我們的電影要出口啊,我們又如何去了解海外觀眾的口吻呢?”
許望秋不以為意地道:“我們公司擔負著電影出口,為國家賺外匯的責任,但我們的收入主要還是靠國內市場,滿足國內觀眾的需求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當然海外也要兼顧。海外市場主要是滿足華人的需要,主要是針對香江、新加坡等地方,這也是滿足國家統戰的需要。我是這么想的,先讓我們公司的導演和編劇到國內電影院去做一個月的市場調查,然后派他們到香江的電影院做一個的市場調查,回來之后,讓他們到北電去拉好萊塢每年票房前十名的電影,拉四個月的片子。等這些工作完成后,再來談創作的事。”
楊柳青知道在許望秋上任之前很多人就擔心,許望秋來了之后日子會很難過,現在看來一切正在變成現實,藝術中心的人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輕松舒服的過日子了,他感覺這個改革有點太激進,提醒道:“你這個政策一出臺,肯定是罵聲一片!畢竟導演和編劇大多都自視甚高,都以藝術家自居的,就算他們去,可能也會消極怠工的。”
許望秋知道改革肯定會動一些人的利益,會遭人恨,上一世吳天明在西影廠搞改革后,告狀信因此雪片般的飛向主管部門,還有人半夜打電話給吳天明,一上來就草你媽。內部一些人到省里告狀貫穿了他的整個在位期。最高記錄時,省里一年派了3個工作組調查他的經濟問題。
以王嵐西的影響和許望秋的能力,只需要打個招呼就可以讓許望秋從北電畢業的,為什么一定要把流程走一遍,在通過論文答辯之后才讓許望秋畢業,就是為了避免他上任之后搞改革的時候別人拿這個說事。
許望秋對此早就有準備,淡淡地道:“佛家有言,我不入地獄誰如地獄。如果能把中國電影搞上去,能把中國電影搞好,這點罵算得了什么!而且他們去電影院調查也不是白辛苦的,是有補助的,在內地每天一塊,在香江每天十塊,這個錢可不少。如果誰不愿去,或者消極怠工,那他以后就沒機會搞創作了,只能在公司端茶倒水。”
楊柳青見許望秋這么說,知道他心意已決,就道:“那什么時候安排他們去做調查,還有創作組什么時候開始搞?”
許望秋直接:“越快越快,讓他們呆在公司也是浪費時間。創作組的問題,現在我們手里根本就沒有能拍類型片的導演,創作組根本搞不起來。等明年北電導演系幾個能拍類型片的到我們公司后,再成立創作組。”